“郡王殿下,咱们的军粮吃的挺好,为什么非得这样……”
彭二自己都没有发现。
自从进了城郊的这个庄子,他一路上看到庄子里佃户对待朱高爔的态度,庄子里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听到朱高爔口中的计划后……
彭二从一开始时不时呛声,逐渐转变成,即便心中有疑惑,但硬是不发作,而是虚心求问。
这其中的态度变化,不可谓不大。
在场中人也就朱高爔和他自己没有察觉到。
像是小吉祥和其他的亲卫,都撇过头,默默多看了一眼彭二。
朱高爔其实性格不算特别熊。
彭二要是好好说话,他还是挺乐于解答,顺便显摆一下自己的知识的。
于是他顺嘴就说了:
“咱们大明北军的军粮,一般都是炒米之类的,这东西虽然方便保存,也不容易受潮,但是口感一般,而且营养成分单一……”
“营养成分?”
彭二嘀咕了一声。
也不知道朱高爔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他的口中,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词语。
怪就怪在,这词儿一出来,彭二居然就莫名其妙地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只是他还是有些不解:
“出门在外,行军打仗,坐卧都难有安宁。能够吃饱,已经算是不错了。殿下,您做这些,就为了什么营养成分,又有什么用?”
说完,小吉祥又偷偷瞅了一眼彭二。
好家伙,彭二说话间连“您”都冒出来了。
这会子的彭二,哪有一开始刺头的模样?
朱高爔说到兴头,直接侃侃而谈:
“我以前听我爹和三保讲起行军打仗的事情,经常听说长久吃军粮的人,会有水肿、牙龈出血,皮肤淤血的症状。”
“后来我又曾问北平燕王府中的大夫,大夫曾讲过,军粮中大豆的占比少,有很大可能会影响肾阳。”
“正所谓‘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泛溢肌肤,也可形成水肿’”
“正是因为军粮中的原料成分太过单一,所以才会出现种种症状。之前说的水肿,就是其一。”
“我在应天府的时候,思考了许久军粮的事情,而后才让根生收集了麦麸、面粉、大豆、山货中的榛子、核桃等。”
听到这里,一切已经是豁然开朗。
彭二再看朱高爔的时候,明明朱高爔还是那个小孩一般的模样,但是在他的眼中,朱高爔的身形却蓦地高大起来。
不说别的,单说朱高爔这份钻研的心思,就算是成年人,都难以媲美的。
背后的燕王亲卫等,更是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惊愕的意味。
……
说话间。
朱高爔已经来到了土堡中的一处磨坊。
经过初步加工后,小麦已经脱粒、去连带着通过磨盘,经过筛选加工成面粉。
说起这堆积如山的面粉,庄子里的老汉就露出感慨心疼的神色:
“为了磨这些面粉,倒是让庄子里的牲口受累了。”
彭二听了这话,看眼前这位老汉,忍不住就想起了自己的爹。
要是爹还在,估计也跟这老汉一样的岁数。
于是他就忍不住劝慰了一句:
“牲口累点就累点,总比人累出毛病来要好。”
这话一出,那老汉非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是又重重叹了口气。
这下轮到彭二纳闷了。
难道不是他说的这个道理吗?
朱高爔抬起头,看到彭二那个傻样,就是想要叹气。
长大了以后,也会变得和彭二一样笨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宁愿不要长大……
“庄子里的牲口仔细着点照料。这年头,牲口和人,谁更值钱,还真不好说。”
“一头黄牛仔,半分家业在。”
“这农家的牲口,通人性的很呐。”
这话要是朱高炽来说,那就是妥妥的爱民如子。
但是朱高爔说出这话,怎么听,怎么变扭。
这话可不像是小孩说的。
果不其然,还不等别人说什么,朱高爔又默默补充了一句:
“这都是皇爷爷在的时候,跟我说的话。他那会儿跟我说,在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头老黄牛,再有十亩地,那就是再好不过的日子了。”
说到这里,朱高爔不免想起了朱元璋,心情略微有所低落。
陈根生见状,嚅动了一下唇瓣,最终只是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少东家,日子往前看,总是越来越好的。”
今日六千哦。两更,大家明天见,么么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