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许跃新送龚如雪回到话剧团,回家琢磨起剧本。
这年头剧本的风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控诉前些年特殊时期的那帮人,一种是围绕改革开放,描述社会变化。
前者从1977年就开始涌现作品,动笔写的话竞争还挺激烈。
后者是从去年年底大会后开始的,正处于起步阶段。
许跃新琢磨着感觉还是后一种比较好写。
具体切入点的话,他觉得还是从农村比较好着手,因为目前的改革仍聚焦于农村,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
就写个包产到户的?
但光写个包产到户,整个本子在内容上会不会略显单薄?
既然是给龚如雪写剧本,还应精益求精就是。
许跃新斟酌道,暂且将笔搁到一边。
……
数日后,燕大1979届新生入学时间到。
许跃新把被子枕头、被单之类的床上用品像煎饼一样卷好,牙刷等物品全部放进一只塑料桶里,全部装车后出发。
一脚油门下去,摩托车呼啸着冲出社区,驶向两公里外的燕大。
今天燕大门口非常热闹,进进出出的都是新生和他们的家长。
大部分新生都穿得非常朴素,而更加朴素的是他们的家长们。
许跃新看到新生家长中有许多脚穿草鞋,肩挑扁担的农民,一个个脸膛被太阳晒得黝黑。
1979年,燕大新生中尚有40%农村生源,相当于后世4倍。
许跃新看着校园门口的情景,第一次对寒门出贵子几个字产生直观认知。
把摩托车在附近一处安全的地方停好后,许跃新抱起铺盖提着桶,走进学校
陈巧巧早已在门口等待。
“师弟,来报到啦?”
见到他,陈巧巧嘿嘿笑着走上来,把塑料桶接了过去。
先报道登记,再看宿舍分配表。
令许跃新意外的是,他的舍友是陈健功、刘振云还有梁左,以及另外两个不认识的同学。
“是不是搞错了?我和你们不是一届的。”
许跃新满腹疑问,向中文系负责迎接新生的刘振云问道。
“没搞错。你们这届多出一个人,得和往届的住一个屋。”
“我也是,我们那届也多出一个,就把我和老陈、老梁分一块儿了。”
刘振云乐呵呵地解释道,“你先等会,我给这几位同学注册完了,带你去咱们宿舍。”
能和熟悉的文学界大拿住一块,他心情很好。
许跃新听到解释,感觉也很不错。
跟朋友住一块停好,能省去认识的过程。
忙完后,刘振云带许跃新和陈巧巧前往宿舍。
到楼下时,陈巧巧留在了外边,许跃新和刘振云一起上楼。
眼下燕大宿舍是那种一层分布有许多间,沿着走廊一字排开的布局,每间住6人或8人。
许跃新所在的宿舍住着6个人,除他和刘振云外其他人都是77届的。
宿舍格局为两侧放床,正对门位置摆一张桌子,供大家学习、吃饭。
许跃新扛着铺盖卷走进屋,看到陈健功正伏在案头写东西,梁左正捧着一本介绍情景喜剧的理论书籍,躺在床上看书。
靠内的床位上,还有两名陌生的舍友,看起来年纪大一些。
“看,谁来了!”
刘振云故意大声道。
陈健功搁笔抬头,看到是许跃新后脸上一喜:“老许,你咋来了!”
“和老刘一样,同届多出一个人,把我分到你们这来了。”
梁左放下书从床上起来,腼腆地走到许跃新面前:“没想到分配过来的是你。”
“我刚还在研究你介绍的情景喜剧呢。”
另外两位舍友也放下手中活计,简单地和许跃新作了相互介绍。
两人一个叫俞蕴光,沪海人,古典文献专业,一个叫陈鲁坪,江西人,当代文学专业。
许跃新摊开铺盖时,刘振云帮他把生活用品全摆放好了。
陈巧巧还在下边等着,许跃新收拾好床铺,便向舍友们告退,和刘振云一起走到楼下。
刘振云要去继续迎新,许跃新和陈巧巧一块漫步在秋意弥漫的燕园中,听她谈学校里的事情。
“今年寒假,学校要组织一批学生去城乡基层调研。”
陈巧巧手中拈着一片刚飘下的叶子,充满期待道,“据说是海里下命令发起的活动,各个专业的人都可以参与,还有京内其他学校的。”
“我想报名参加。”
“我也去。”
“恐怕不行,活动只招收77、78两届的,不包括你们新生。”
“哦……”
许跃新有些失望道。
参加这种重大活动,不仅能拓展自身见识,最重要的还能结识人脉。
燕大77届的学生,那是啥样的含金量。
里边不少人,都是后世开大会能坐前三排的啊。
如今眼睁睁看着自己不能参加活动,许跃新感到颇为难受。
和陈巧巧说了会话,许跃新回到宿舍,向陈健功、梁左他们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窍门。
“一食堂的川菜窗口,味道好,打饭大哥给的分量还足,我和老陈经常去那儿吃。”
“二食堂的海米汤也好喝,1毛钱一碗,就着它吃饭,都不用其他菜。”
陈健功、梁左兴致勃勃地说道,直到宿舍门被人敲响:“同学你们好,我们是学工处的。”
“哎来了老师。”
陈健功上前打开门,只见数名穿着中山装的教师走进来,每人手里拿着一捧表格。
“这里是77届的宿舍,对吧?”
其中领头的一名老师问道,“我们手里拿的是一份寒假调研活动报名表,主题是前往城乡基层,调研改革开放周年之际的社会现状。”
“有意向的同学可以领取表格报名,学校后续会根据活动需要及每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等等……自己好像有机会?
许跃新听到老师的介绍,立刻心动起来。
活动是面向77届、78届不假,可自己只要能把表交上去,叫校领导看见,也许就能破格前往。
这是个一切都可以破格的年代,优秀干部破格提拔、优秀学生破格录取……
总之,一切充满可能!
反正不管怎么说,先领一份表填起来。
许跃新和其他几位舍友一样,向老师要了份表格,在上边填写自己的情况,写完后交了回去。
“老许,你也想去啊?”
等老师离开后,陈健功向许跃新问道。
“试试,也许就成了。”
许跃新答道,在心中祈祷起结果。
数日后的夜晚,燕大校长办公室。
校长周临正在灯下审阅学校社会主义实践调研活动报名表,神情无比地认真仔细。
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校首次举办这一类型的活动,并且活动是由高层亲自策划的。
带队导师中不乏在任大佬,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整个燕大报名的学生高达八千多人,可以说是全民参与。
而上头分配下来的名额,只有50个。
对于每一个名额,周临都分配得无比审慎,因为根据他的经验,这一场活动能深深影响到参与学生的未来。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燕大,被人们视作翰林院,这是未来翰林们进入单位前的一次预演。
周临翻着翻着,陆续确定下49个名额,只剩下最后一个。
“许跃新,擅长写作,作品:《高山下的环》、《牧马人》,曾获得人民文学奖。”
“高考成绩:京城文科第一。”
是棵好苗子啊。
周临感叹道,准备在许跃新的报名表上签字同意。
这时,1979届几个字又映入他的眼帘。
周临本要落下的钢笔停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