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许跃新根据知青返城政策安排,进入京西煤矿当工人。
煤矿距离燕京大学很远,许跃新和陈巧巧写信联系了一段时间。结果几次书信往来后,陈巧巧那头开始不回信,就像蒸发了一样。
害,人家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跟自个一煤矿工人间,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哪怕最初因为救命之恩,两人间走得近了些,时间一长还是得各奔东西。
作为活过一世的人,许跃新对此倒是看得很开,没有过多难受,只是有些感慨,脑海中时不时闪过陈巧巧那张明眸皓齿的脸蛋。
说实在的,许跃新自己也不喜欢这份煤矿工人的工作。
呆在矿上,每天不是下井就是检修,许跃新就算身强体壮吃得了这个苦,时间也被占光了,哪还有功夫干别的。
作为穿越者,许跃新总不能挖一辈子煤。要知道他在回城前,就已经开始默默制定发财计划。
而发财第一步,就是辞掉煤矿工作,腾出时间和精力好干别的。
许跃新在给陈巧巧的信中透露过辞职意向,并于数天之前付诸实施。
辞职后,许跃新回到家里开始创作,对父母只说是请假休息一段时间。
在自己写作出成绩前,不能让他俩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同意自己丢掉铁饭碗,从事常人眼中缺少保障的文学创作。
至于为什么是写作,而不是别的活计比如做生意,则是因为眼下写作的性价比很高。
1977年,国家恢复稿酬制度,发表一部数千字的短篇小说,至少能赚到普通职工半个月的工资。
优秀的作者,不仅收入丰厚,且能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的名誉,以及无数迷妹。
许跃新不仅想要钱,还想要名声,所以选择了创作这条道路。
信封里这部《高山下的环》,是许跃新打算用来投石问路的作品。
目前祖国南疆的入境作战刚结束,大众注意力还集中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上,正是发表这部作品的好时机。
当然,考虑到原作是前线访谈形式发表,而许跃新自己没有去过边境一线,所以他在创作时针对这一点进行过修改,以免后边被人问到。
走出家属楼下的围墙,许跃新站在邮筒前,拿起信封准备扔进去。
这时,他感到一丝犹豫。
确定要邮寄吗?
平邮的速度慢,加上排队审稿的时间,不知道会用上多久。
再考虑到作品未必能被录用,后边可能还得转投,时间就更加难以控制。
倒不是许跃新对作品质量没自信,《高山下的环》作为一代经典,水平无需多言。
问题是再好的作品,都有可能不对编辑胃口。像陆遥、陈中实等人的作品,都曾屡遭退稿。
还得考虑到内容审核。《高山下的环》中的一些情节桥段,可能会叫编辑觉得不适合公开发表,这也得考虑在内。
想来想去,许跃新最后把信封收回布袋,决定亲自去《人民文学》一趟,把作品交到编辑手中。
成的话就发表,不成就再换一家,来个痛快的。
搞钱也好,出名也罢,两件事都宜快不宜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