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年在初始建立这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基础的编码都是姜浩带着两个学生汪廷政和蔡朱一个个敲击的完成的。而姜浩之所以敢放开,让国际资本开始“整合项目”,是因为这是完全是一种新的计算机体系。
那个“整合项目”只是各个不同的基础分部,它们如果想要顺畅的运行,就需要融合进“姜浩主体框架程序”,借着这主体的逻辑,才能完成基础分部的运算。
像是“蜂巢项目”,如果它没有“姜浩主体框架程序”做运行支持,那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工智能。
而当它融合进了“姜浩主体框架程序”,它就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的个体了。
当初在做这份无聊而又枯燥的基础工作时,汪廷政留下了点小“恶趣味”:
他让每一个基础的分部程序在融合运行的时候,会呈现出“汪廷政”名字的三个字,要通过这三个汉字,才能融合进“姜浩主体框架程序”。
随着姜浩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和推广,这个分部程序在跟“姜浩主体框架程序”融合的衔接处,因为会出现“汪廷政”的名字,所以也自然而然地被命名为了“汪廷政衔接”。
而现在,随着“整合项目”和“110项目”的不断发展,基础的分部程序也完全脱离了姜浩初始规划,已经自己发展成一颗大树了,在通过“汪廷政衔接”进行融合的时候,就没有初始设计的那么顺滑了。
姜浩这一次的工作,就是关于衔接的舒畅性优化的。
“这一下,你可名垂千古了,现在我都要围着你‘汪廷政’的名字展开工作。”
姜浩对坐在副驾驶的学生汪廷政笑着开了一句玩笑。
汪廷政不好意思的挠头笑了笑。
老师姜浩这部分的衔接优化工作原本是他汪廷政的工作的,但是汪廷政优化了很久,始终达不到顾本瑜院士的满意。
每次基础分部项目在通过“汪廷政衔接”融入核心框架的时候,总会出现大量的算力要求,这对硬件的性能产生了很大的要求。
而现在的“姜宋电子”生产的芯片又无法满足这种性能要求。
那实验性的“蜂巢项目”为了顺利完成“汪廷政衔接”,它的每一个无人机都搭载了两颗“姜宋电子”生产的芯片,这严重制约了项目的发展。
而汪廷政的工作一直都不顺利。
现在这份工作上交到老师手里,汪廷政有一种“打了小的,扯出大的”的放松感,但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做好,给老师丢人了。
看着学生汪廷政的尴尬,姜浩笑了笑,之前一直都是他享受他的老师提供的“为师替你舌战群儒”的情绪价值,现在,他也成了老师,要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为师替你舌战群儒”的情绪价值。
姜浩觉得挺有趣的,姜浩笑着对汪廷政开口道:“学生嘛,总要笨蛋,这样才能体现出老师的价值吗!”
汪廷政笑了笑,开车的蔡朱满是羡慕的开口:“真是的,早知道当初在建立基础程序的时候,我也藏点我自己的小恶趣味,这下一师兄名垂千古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汪廷政’这三个字!”
面对另一个学生蔡朱的吐槽,姜浩笑了笑,对蔡朱开口道:“你的性格是踏踏实实的,你根本就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蔡朱也笑了笑,平稳地开着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