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看着两个学生认真的工作,姜浩哪里还好意思玩手机。
新的工作开始了,姜浩开始也写论文了。论文的内容对姜浩来说不是太难,但是对这些论文的把握,却是一门技巧:一方面,论文不能泄露姜浩的数学;另一方面,这些论文要当做《一种关于“姜浩计算机语言”的宣教选修课》的教材。
在全国相关高校开始了“姜浩计算机语言”的选修课的时候。
姜浩和他的两个学生开始忙着拼命地发论文了。
《燕京大学学报》发了两篇姜浩是第一作者的数学论文;
《浙省大学学报》发了三篇姜浩是第一作者的计算机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发了两篇姜浩是第一作者的无人机飞控论文;
再接着,全国各个有关大学的学报一共发了有六十八篇,姜浩是“通讯作者”,各个相关高校教授是“第一作者”的论文。
而这些论文都不是什么顶刊,甚至连外文期刊都不是,而只是国内大学的学报。
现在的学术话语权还是被西方人牢牢掌控的,写论文必须要英文才叫做“更高的国际视野”。
一个国内学者发一篇论文被西方学者称赞了、认同了,那仿佛才是一件成功的事情。
但是姜浩除了需要让大家“好好听话”的经济学论文之外,他其他保密的、公开的学术都是汉语,而且他不打算,也永远禁止他的学生和“106小组”的组员进行任何外语翻译。
而不论是姜浩保密的数学和还是现在正在公开的计算机学,都是一种新的逻辑语言,这就意味着里面有很多专业名词。
面对这些专业名词,国人都很难弄懂,更何况那些外国人了,对此姜浩表示:如果你们高傲,不想学汉语,完全可以不学,我又没逼着你们。
一开始,大家是没有注意到华夏出现了那么多姜浩发的论文。
毕竟学术领域,内卷那么严重,大家的精力也有限,看的只是那些顶刊,没有几个学者会在乎华夏的大学学报的,甚至外国学者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华夏大学的名字。
但是毕竟“量变引起质变”啊,而且随着选修课的进行,大家也就慢慢注意到了,姜浩开始发数学和计算机学的论文。
一开始,听说那诺贝尔经济学者姜浩去研究数学和计算机学了,很多人都很震惊,也很看好,毕竟姜浩真的很年轻,他经济学中的数学也很惊人,他完全是可以重新换一个“赛道”的。
但是当看开这些发表在华夏各所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大家懵逼了:
“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坑人吧,这根本就是完全错误的!”
“难怪发这些不知名的大学学报,那些正八经的学术期刊直接会拒稿!”
“哎,现在想想他都很久没有发经济论文了吧?看样子是江郎才尽了!”
“他不搞经济学,而是在一夜直接发了这么多计算机领域相关的论文,我觉得他是在炒作。”
“对,我也这么觉得,他一定是在借此炒作他的‘姜宋芯片’概念,以此低价拿地,然后卖房!”
“对,自从拼多多上市后,姜浩一直都在抛售拼多多的股份套现做房产呢!我们也抓紧抛了吧!”
拼多多的股价因为姜浩暴涨过,现在也开始因为姜浩暴跌了。
办公室里,看着大跌的拼多多股价,以及一片同样大跌的“拼多多概念股”,和大涨的“地产股”。
“做空拼多多”,“提起入手地产”的汪廷政激动地开口道:“卧槽,又赚发了,我都不知道这么多钱怎么了!”
蔡朱也盯着股市,开口道:“我们都赚发了,老师更赚发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