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重要的是,hbo不认为“大象”符合奥斯卡的颁奖体系,这部作品在颁奖季应该如何定位呢?
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
全部行不通,因为电影自身的独特性,即使hbo准备冲击颁奖季,定位问题也是横亘在眼前的难题。即使在最后,hbo集中力量攻略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从电影的定位和风格来看也难以打开局面。
hbo自己常年攻略艾美奖,对这一套学院公关再了解不过,在公关方面的巨额投入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报——
毕竟,在最开始,“大象”就没有瞄准任何奖项。
金棕榈,是意外也是惊喜,hbo没有必要太贪心。
客观来说,“大象”进入电影院放映,这已经超出预期,hbo只是希望资深影迷能够领略电影魅力而已。
没有野心,没有布局,没有公关,什么都没有,hbo仅仅只是围绕电影本身策划,一切回归纯粹。
hbo依旧是hbo,堪称业界难得的理智和良心。
在颁奖季轰轰烈烈的喧闹里,着实堪称一股清流。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一幕。
“大象”安排在全美二十七间院线进行小范围点映。
其中,洛杉矶和纽约各两间院线,另外二十三个大型城市则各自安排了一间院线。
并且,全部都是独立艺术院线,远离大型商场以及大型连锁电影院。
整个目标、定位、策略非常清晰——
这就是一部专门为电影爱好者们放映的独立电影。
自然而然地,hbo没有进行地毯式的宣传和推广,只是瞄准特定目标群众进行定点投放,低调得不行。
金棕榈得主,居然如此待遇?
准确来说,这才是当下的常态。
眼前,欧洲三大电影节还是顶着艺术的标签形象,它们和奥斯卡之间的联系也处于刚刚萌芽阶段,和主流市场之间隔着一条鸿沟,三大电影节的得奖作品市场表现往往都不值一提。
这些作品的市场发行,在现在,基本完全依靠独立艺术院线,一轮一轮地放映,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艺术电影的市场潜力来决定最后的票房成绩——
全球范围内,突破一千万美元的作品都屈指可数。
简单来说,现在拍摄艺术电影,制片人和导演们都是依靠拍卖海外发行版权回收成本。
比如说,“大象”的发行版权,hbo卖给一家法国发行公司负责法国地区的发行和上映,三十万美元;又卖给一家英国负责英伦三岛的发行和上映,五十万美元。
诸如此类等等,依靠这些收入回收成本乃至于创造收益。
在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明显。
“大象”的如此待遇,实属正常。
不过,因为安森的存在,“大象”还是赢得了更多瞩目。
以“纽约时报”、“好莱坞报道者”为首的主流媒体纷纷给予关注,特别是安森担任制片人的首作“蝴蝶效应”正在大杀四方,这也为安森首次尝试独立作品挑战的“大象”吸引目光。
再加上金棕榈和格斯-范-桑特的光环,“大象”的点映匪夷所思地在假期档里制造出一股汹涌浪潮,数不胜数的目光纷纷聚集,翘首以盼电影的登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