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催眠,催眠,催眠
郑国渠在经历十年建造之后,终于完工。
郑国渠完工后以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对关中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得以发展农业,解决了秦国缺粮的问题。
因此,第一波秋收之后,秦国有了东出的底气。
今日的朝堂之上,有些纷乱,第一个要灭亡的国家毫无疑问是韩国,可是第二个国家应该挑选谁,这成为了一个问题。
从地图上看,秦国与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等四国接壤,因此在韩国灭亡之后的次要目标成为了新的问题。
吕不韦倒台之后,接替他的人是昌平君熊启与王绾,昌平君为右相而王绾为左相。
若仅仅有一人为相,那就是相邦,如果有两人为相,那就会分右、左相。
秦朝朝堂上的势力一度盘根错节,嬴政继位时,朝堂上的势力分为四股,嬴氏宗族、韩系势力、楚系势力、吕不韦的势力。
随着成蟜兵变,韩系势力倒了。
随着吕不韦辞官归隐,吕不韦的势力也倒下。
现今的秦国朝堂,明面上的最强势力不是嬴氏宗族,反而是楚系势力。
因此,嬴政为了安抚楚系势力,将右相的位置交给了昌平君熊启。
不过熊启并不领情,他可谓是身在秦国心在楚,所以昌平君的提议是先灭赵国与魏国。
“臣提议,先攻赵国或者魏国。”
“臣附议!”*n
此话一出,楚系官员纷纷应和,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希望故国可以晚一些破灭。
有一些楚系官员已经完全服从于昌平君,在暗中策划阻挠秦国攻楚。
王绾扫了一眼朝堂上的情况,不自觉看向看戏的公孙策,他很清楚,公孙策的决议嬴政大概率会采纳,所以向公孙策看齐准没有错。
但是公孙策却只是在看戏,不过看戏也是有讲究的,公孙策正在分辨楚系势力之中完全听命于昌平君的官员,同时也在看有可能被昌平君收买的墙头草。
武将享受着秦国军功制度带来的稳定上升渠道,除非对方一开始加入秦国的目的就是别有用心,否则基本不会背叛秦国。
所以公孙策观察的重点还是在文官上,等下朝之后,公孙策会去找他们好好聊聊,具体行动自然是言灵·催眠。
公孙策做事一向公平,既然嫪毐享受了一遍众叛亲离,昌平君怎么能例外?
等昌平君反叛的那一天,他会感受到什么叫做孤立无援。
昌平君:伐无道,诛暴秦!
昌平君身边除了昌文君外的所有人:对不起,从前我没得选现在我只想要做一个老秦人!
公孙策想到这里,默默为昌平君点蜡。
此时,一直观察嬴政与公孙策的李斯觉得昌平君的提议未必是嬴政所想,于是李斯果断开始表现。
“臣以为,应当先灭楚国,楚国势大,率先覆灭足以震慑其余四国!”
李斯此话一出,使得楚系势力大为不满,当即开始围攻李斯。
“廷尉莫要胡言,楚国幅员辽阔,若是先行进攻,我大秦后续辎重难以跟上,反而不妥。”
“是极,赵魏之地不如楚国,若是先行攻下,更便于管理。”
“廷尉所言先行攻楚,是何居心?”
……
吕不韦倒台后,李斯因此成为廷尉,是九卿之一,对比之前的吕不韦门客,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但是李斯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相位,因此在面对楚系官员的攻讦之后,他并没有因此闭口不言。
他清楚嬴政也不喜楚系势力抱团这件事情,所以他才要更加卖力。
不过,公孙策此时看戏也看够了,于是公孙策在李斯之前开口,“我看不如攻赵。”
瞬间,朝堂安静下来,随后是一片附和之声。
“太尉说的对!”
“没错,攻赵真乃神来一笔……”
嬴政看着底下的闹剧,朗声开口,“依太尉所言,灭韩攻赵!”
“灭韩攻赵!”*n
嬴政话语一落,换来的是更强的附和声,嬴政深深扫视一眼朝堂,他发现即使吕不韦不在,他也未必在朝堂上一言堂。
下朝之后,嬴政命赵高挽留了公孙策,“公孙太尉,王上有请。”
公孙策跟着赵高进入章台宫,嬴政正在拆除一封腊封的竹简,赵高见章台宫内除了嬴政只有盖聂,于是他很有眼色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