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知青下乡是算工龄的,而且每个月国家还有补贴;
第二,独生子女是可以不下乡的;
第三,在乡下是要劳动,在黑龙江和湖南等地还是能吃饱饭,就是在陕西甘肃等土地贫瘠的地方,也有国家的返销粮可以购买,不会饿肚子,
王德明听到最后,不由得心中酸楚。
无论前世今生,他都是农村人,听这些知青不断的诉苦,他真的为农民不值。
这些知青在乡下觉得又苦又累,可这些知青有国家的补贴,有家里的补贴,又算工龄,时不时的就能偷偷摸摸的改善伙食。
而真正的农民呢?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几年才能攒布料做一身衣服.一年到头才能吃一顿细粮,饱一顿饺子.
从古至今,其实最终苦的也就是农民。
只可惜,除了教员同志能够时时想着中国广大的农民,后面还有谁呢?
无非是牛马而已。
“诶,你们看过《班主任》这部小说么?这部小说可写的太真实了,咱们不就是因为特殊年代给耽误了么?”
“成天就是背雨露,要么就是去工厂或者农村干活。”
“是啊,是啊”
“行,你们继续聊,我晚上还有工作。”王德明听他们聊到《班主任》这部伤痕文学的鼻祖文,心中不屑,直接闪人。
历史都是tmd文人书写的啊,这些文人只想着自己在那些年里下乡劳动的时候有多苦,有多累。
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考虑到新中国的农民一直过着如此的生活。
工农剪刀差,如果没有全中国8亿农民的付出,哪里还有这些酸醋文人吃饱饭发牢骚的机会?
可惜教员的一片苦心,这些下乡回城的知青真的没长进啊,难道他们没有从毛选中汲取营养么?
还是这些官宦子弟,根本就没有深入学习?只是口头上雨露背的熟,其实根本没往心里去。
回家后,王德明重新提笔写下三个字,《牧马人》。
伤痕文学,悲伤文学,在王德明看来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反对的东西。
充满了小资的矫揉造作,可怜已经失去信仰了啊.
正是因为今天跟知青们聊天,王德明才再次捡起自己小说家的身份.文学,是应该给人以力量的。
接下来的几天,王德明将《牧马人》写好,喊来李冬冬,让她送到人民文学。
他自己则是来到正义路的市政府,跟真大佬见面。
“德明,感觉伱还没怎么变啊?”真大佬见到王德明后心情不错,“难道是香江的水土太养人?”
“哈哈,德明,听你电话里说:对安排知青工作有些想法,来咱们好好聊聊。”
真大佬的秘书泡好两杯茶后,默默的退出办公室。
“首长,我是这么想的。”
王德明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真大佬,他不赞成上头制定的工厂扩招阶级知青工作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