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心有不甘,却仍保持着臣子的礼数,缓缓后退,每一步都似在衡量着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他深知,今日之谏虽未直接触动龙椅上的决策者,但种子已悄然种下,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或许能生根发芽,引领大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退出大殿之时,陆逊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那些或沉思、或交头接耳的朝臣们,心中暗自思量:权力的游戏里,每个人都是棋子,但智者总能找到影响棋局的方法。他虽不能直接改变储君之选,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汉培养一位心怀天下的君主,无论这位君主最终来自哪个皇子。
回到府邸,陆逊立即着手准备,他深知教育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决定亲自编纂典籍,选拔有志之士,不仅教授文武之道,更注重品德与治国理念的熏陶。他相信,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才能真正巩固大汉的基业,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子民都成为国家的守护者。
夜深人静之时,陆逊的书房内灯火通明,他伏案疾书,笔下流淌的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的忠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陆逊用他的智慧与坚持,默默书写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只为那最终能够照耀大汉的曙光。而这一切,都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铭记在大汉的史册之上。
朝堂之上。
大皇子金临出言为自己辩解:“父皇,儿臣一心为国,所行之事皆是为了大汉的繁荣与稳定。儿臣知道,提升国民素质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视边疆的稳固与对外的交流。儿臣近来正筹备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期通过和平手段扩大我大汉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
皇帝的目光深邃,望向大殿之上每一位臣子的脸,似乎在衡量着每个人的心思与忠诚。“金临,你的心意朕已知晓。然则,国之大者,非一日之功,需内外兼修,方能长治久安。陆逊卿所言提升国民素质,乃治国之本;而你主张的外交策略,亦是强国之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南阳王刘协适时进言:“陛下圣明。我大汉正值盛世,更需广纳贤才,内修政理,外展宏图。臣以为,可设立专门的学院,以培养更多有识之士,同时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安宁。”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各路大臣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整个大殿充满了为国家未来筹谋的气息。而在这股力量的汇聚下,大汉的未来似乎正逐渐展现出一幅幅宏伟的蓝图,等待着去实现,去超越。
大臣们在一旁默默倾听,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真正的变革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觉醒与团结。而他,愿做那默默奉献的烛光,照亮大汉前行的道路,直至黎明的到来。
“大皇子尚且年幼。”金茂准备盖棺定论,道:“尚不足以负担尚书令之职。”
“父皇!”金临喝道:“儿臣已近而立之年,不年幼了!”
金帝目光深邃,望向金临,眼中既有审视也有期许。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年龄非衡量能力之唯一标尺,然责任心与智慧,却为治国者不可或缺。临儿,你确有进取之心,朕心甚慰。但尚书令一职,关乎国计民生,需深思熟虑,方能决断。”
朝堂之上,气氛一时凝重。几位老臣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几分忧虑与期待。他们深知,这场关于尚书令人选的争论,实则是对大汉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探讨。
“陛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出列,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却异常坚定,“臣以为,大皇子虽年轻,但近年来在地方历练,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且其勇于担当,心怀天下,实乃尚书令之不二人选。臣恳请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国家大局为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附和声。金帝微微一笑,目光再次扫过在场众人,似乎在衡量每个人的心思与立场。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金临身上,那眼神中既有父亲的慈爱,也有君王的威严。
“临儿,”金帝缓缓说道,“你既有此心,朕自当考验于你。即日起,你暂代尚书令一职,处理日常事务,以观后效。若你能不负众望,朕再考虑正式任命之事。”
金临闻言,心中激动难掩,双膝跪地,高声应道:“儿臣定当竭心尽力,不负父皇厚望,不负大汉百姓!”
朝堂内外,一片哗然。这场关于尚书令的争论,最终以金临的暂代而暂时落下帷幕。但每个人心中都明白,这只是大汉变革之路上的一个小小开端,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金茂点头道:“退朝吧,三公与军机大臣们留下。”
南阳王刘协跟大皇子金临不甘心就这么退去,但除了听令,没有别的办法。
等到大殿内没了外人,皇帝金茂看向军机大臣庞统道:“士元,盯紧大皇子,不要让其做出格之事。”
庞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深沉:“陛下放心,微臣自会安排妥当,确保大皇子的一举一动皆在掌握之中。此外,尚书令一职空缺,朝中事务繁杂,还需尽快物色合适人选,以稳大局。”
金茂轻叹一声,目光深邃:“此事朕亦有考量。尚书令一职,关乎国运,非德才兼备者不能胜任。朕欲从各地举荐之贤能中择优选拔,同时,也要留意朝中现有人才,看是否有合适人选可暂代其职,以待更佳人选出现。”
一旁的三公之首,太尉周瑜缓缓开口:“陛下所言极是。尚书令职责重大,选拔需谨慎。臣建议,可设立一个临时审议委员会,由三公、军机大臣及部分德高望重的老臣组成,共同审议候选人资格,确保人选公正无私,能力出众。”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周太尉此议甚好,便依卿所奏。此事便交由太尉与士元全权负责,务必在短期内给出一个令朕与朝野上下满意的方案。”
众臣领命,心中皆感责任重大。大汉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每一次人事变动,都牵动着国家的未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