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临被众人目光所聚焦,显得有些局促,但依旧倔强地抬起头,回答道:“自然是因为城门未开,需等待片刻。”“你只说对了一半,”刘协轻轻摇头,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深意,“我等非但等城门开,更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让我们的行动更加高效、减少不必要麻烦的最佳时机。作为未来的领导者,你需学会审时度势,懂得时间的宝贵与利用,而非一味地急于求成。”
诸葛亮在一旁微微颔首,补充道:“大皇子,陛下常言,‘欲速则不达’,世间之事,往往需耐心等待,方能抓住最佳机遇。今日之事虽小,却可映射出大智慧。你若能领悟此中真谛,未来定能成就不凡。”
金临闻言,面色微变,似有所悟。他低下头,沉思片刻后,再次抬头时,眼中多了几分坚定与自省:“兄长、诸葛局长教诲的是,金临受教了。日后定当勤勉学习,不再如此急躁。”
刘协见状,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的笑容,拍了拍金临的肩膀,以示鼓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我有兄弟之情,更有师徒之谊,我自然希望你能成为栋梁之才,不负这大好年华。”
经过这么一打岔,在场之人也没了谈性,纷纷回到城内继续商谈,金临则没有多留,很快就下到基层吃灰去了。
…
三个月后。
大地银装素裹,寒冬已至。
陇西郡到武威郡的石道已经铺好,就等钢材到位就能修建车道。
诸葛亮站在武威郡金城县办公室门口,抬手借住一片鹅毛大小的雪,询问道:“大雪将至,各部各队还有谁在外面劳作?”
身后书佐不假思索道:“大多数已经回城避灾,唯有一只运输队尚未归建。”
“哦?”诸葛亮眉头一皱,这是几年内少有的失误,一般来说,有他跟鲁肃这样的牛人坐镇,这么低级的错误不会出现才是。
“队长是何人?”
书佐怯懦,不敢言。
诸葛亮猛地一惊:“难道是大皇子?”
书佐低头道:“正是。”
“糟糕!”诸葛亮难得惊慌一会,叫道:“你速去禀报南阳王和局长。”
“来人,备马!”
这三个月来,金临吃苦耐劳倒是一点不含糊,可性子死倔,不要刘协哪怕一点的帮助,非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走。
这样一来,跟手底下的人倒是打成一片,可跟上面管理层十分不对付,老是违抗命令。
诸葛亮作为直属顶头上司,当真左右为难,罚又不能重罚,撸职肯定不敢,那可是皇帝亲封,他怎么也得上书参一本才行,再加上南阳王在旁边护着,没办法,诸葛亮每次都只是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这次也是一样。
建设局有专门的气象部门,诸葛亮更是其中佼佼者,老早就预料到可能要大雪封路。
因此,早早下发命令给各部门,预防雪灾。
偏偏金临不信邪,倔强地执行一趟从陇西运输到武威的任务。
等到诸葛亮收到消息时,金临已经率队出发,没办法只能任由他。
这不,麻烦来了。
很快,南阳王刘协以及鲁肃等人都收到消息赶来。
此时,诸葛亮已经准备就绪,正要率领一百骑兵沿着大路找过去。
但是城门口的积雪已经堆积到膝盖,以目前的下雪程度,可能过一两天就到腰甚至更高,那时,就算骑马也不好使。
鲁肃赶紧拦下诸葛亮,“孔明,此等恶劣天气,贸然出行实乃不智之举。雪势之大,非人力所能轻易抗衡,若强行前往,恐非但救不了大皇子,反而会让更多将士陷入险境。”鲁肃神色凝重,眼中满是对未知的忧虑。
诸葛亮闻言,眉头紧锁,目光穿透纷飞的大雪,仿佛能洞察远方的状况。“鲁局所言极是,但大皇子性格刚烈,一旦决定便难以回头。我等若坐视不理,他恐有性命之忧。”
南阳王刘协在一旁沉声道:“本王有一计,或可解此困境。即刻调集城中所有可用之民力,连夜清理道路,同时派遣精通山林之道的斥候,携带紧急物资,先行一步,寻找大皇子的踪迹。待道路稍通,大军再行跟上,如此既不失时机,又能确保安全。”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大王之策,甚合我意。即刻传令下去,全城动员,清理积雪,同时派遣精锐斥候,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大皇子。”
鲁肃点头赞同,随即转身去安排相关事宜,而诸葛亮则继续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金临能够平安归来。雪依旧在下,但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团希望之火,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始终没有等到好消息。
两天后,终于有斥候在一处不知名山脚下找到奄奄一息的金临。
据说,找到金临时,运输队全都冻死了,但大家伙把金临护在中间,这才保住了这小子一命。
等到金临醒来,知道事情的经过时,他号啕大哭,一直说着:“都是我的错!”
“要不是我执迷不悟,他们也不会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