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新式教育制度完善
建安七年(202)。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通航,长江、淮河正式贯通,水运效率得到极大增强。
黄河流域的运河同年开工,预计十年时间,才能与淮河连通,至于黄河以北地区,金茂计划有生之年修通,要是通不了就算了。
教育方面,金茂携手四十位政绩突出的文士以及三十位各行各业的专家级能人,共同编写了儒、数、墨、道、易、农六门课。
儒相当于后世的语文,启蒙便由儒家来。
数自然就是数学,目前基础尚且浅薄,介于初中和高中之间,却是金茂最为重视的一门学科。
墨则是包含物理、机械等综合学科,由于墨家贡献巨大,才由此命名。
道则是包含化学、哲学、思想政治等门类的综合学科,若不是道家妥协将神信教纳入其中,金茂都想改名叫神学。
易这门学科太过深奥,初级只会涉猎天文地理,如果有学子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太学,才会学习更加高深的知识。
农学完全就是金茂的要求,谁让他以此发家呢,不过,为了看起来丰富一些,金茂还加入了一些生物学内容。
至于太学教授的内容,则百齐放,诸子百家都能著书立作,唯独有一个条件:招生各凭手段。
不能因为一门学科太偏僻招不到学子而要求调剂,金茂信奉“适者生存”的原则。
此外,各州都将建立各类学校,预计每州招生不少于三万人,今后步入正轨,每个州每年将会招收三千人以上,若财政宽裕,则会招更多学子。
主打一个全民教育。
虽然做不到公平公正,至少也给平民百姓留下一条晋升通道,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只求施舍,要么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这样一来,十年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底层学子通过考核走上仕途,小吏再也不用担心被垄断或者招不到了。
长此以往,整个社会自下而上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兖州学府。
曹丕跟在曹昂身后,神情拘谨地看着学府大门上四个烫金大字。
自从曹操自戕以保家人,已经过去几年,曹家、夏侯家都遭受沉重打击,再也不复以往。
老一辈夏侯惇、夏侯渊之类,更是先后去世,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家、夏侯家彻底没落了。
“子桓,你须知进入学府乃是吴王殿下开恩,不可有怨恨之意。”
曹昂一表人才,二十几岁的年纪正是该意气风发的时候,但看起来却没有一丝暮气,他一边嘱托曹丕一边拿出银币。
经过几年发展,军中粮饷都以银币发放,银币流入社会也多了起来。
“为兄只是个屯长,军饷不多,你要省吃俭用。”
“好了,我就不送你进去了。”曹昂拍了拍曹植肩膀道:“兖州学府虽说不如太学,但总比没得上要强。”
曹丕满脸感动地推回银币道:“钱就算了,兄长军中多有走动,该紧着您使用才是。更何况,子文(曹彰)要参军,没钱打点怎么行?”
曹昂把银币硬塞到曹丕手中,自信道:“军中我在,你且安心!如今的军伍更以往大不相同,子文入伍不成问题。”
“那可未必。”曹丕嘀咕道:“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曹昂笑着摇头道:“我的事不用你操心,子桓还是顾好自己吧,子建(曹植)儒学出众,将来必成大家!”
“你此次入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咱们兄弟的将来,身负重任啊!”
曹丕听到这话心中不爽,凭什么他就要给曹植探路,都是一个爹妈生的,他曹丕哪点不如曹植?
但家道中落,除了曹昂,确实只有他曹丕可以依靠。
所谓长兄如父,曹昂在军中还算熟稔,对于学府却是一窍不通,这新出的制度,总得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才是。
曹丕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不甘与怒火,他明白,此刻的争执与计较无济于事,唯有行动才能证明自己。他缓缓抬头,目光坚定地望着兄长,语气中多了几分决绝与担当:“兄长所言极是,我曹丕虽不才,但也知家族兴衰,匹夫有责。既然子建儒学有成,我自然也要在另一领域闯出一番天地,为家族争光,也为将来铺路。”
“学府之路,我未尝不惧,但惧而避之,非我曹家儿郎所为。我愿成为那先行者,披荆斩棘,为家族,更为自己,探出一条康庄大道。待我学成归来,定要让世人知晓,我曹丕不仅有勇,更有谋,不输任何人。”
说罢,曹丕转身欲行,脚步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深知,这条路上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也明白,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方能见到最绚烂的彩虹。
“子桓,你长大了。”身后传来兄长欣慰的声音,那声音里既有鼓励也有期待。
然而,下一句话却让曹丕差点摔倒。
“切记!不可与人争斗,收敛脾性,曹家不再是以前的曹家了!”
“知道了!”曹丕闷闷地赶路,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