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人往后退,还不止一处,其他各军自然也都有样学样,没人想自己成为突出部被大炮射过来的铁球一回回的捶打。
至于崩溃,却奇怪的并没有发生。
也许是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他们想跑也没地方跑,总不可能飞过白水吧!也许是他们觉得自己人这么多,好像不应该跑。也许是张献忠的督战队和各级军官发挥了作用,约束住了部队……
见张献忠的部队乱而不溃的不断往后退,李平却傻眼了。
他的鸟铳兵还一弹未发呢!刚刚的调整等于弄了个寂寞。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个时候,他不可能再让部队推着炮跟着不断后退的张献忠军队往前了。
拿破仑使用的法制12磅炮炮身是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的,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弹药箱的前车,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
这一套(炮身、炮架连同前车)总重约2吨,重量是极大的,人力根本拉不动,而通常需要8~12匹马来实现。
李平的中型野战炮虽然因为金属工艺的进步而轻了很多,同时在组织人力推炮时火炮本身和前车又是分开的,这让推炮短距离前进可以实现,但也极其费力。
而且刚刚有了深刻的教训,张献忠也不太可能允许他将火炮再推过去。
毕竟再熟练,火炮从拖曳状态到架设然后完成开火准备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必须立即进攻!敌人一旦停下来并稳住阵形,就不好打了。”周文的反应很快。
“马上传令,按最初的计划实施进攻。”李平果断下达了命令。
他们本就是来进攻的,最初的计划里也没指望火炮一定能派上用场。
不久,一直在军阵中眼缭乱看着火炮大显神威的罗小六就收到了进攻的命令。
罗小六进入大治县时是为了反击,并没有参加过防御战,对火炮的威力只是听说,没有看到过现场效果。
这导致他和他的部下们嘴巴大张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在收到进攻命令后也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罗小六意识到战争的形式已经变了。
但开始变换战斗队形以及继续在各团营包括连之间巨大的空档中奔驰传令的通信骑兵还是把他的神拉了回来,他也不可能再有闲心继续震撼了!
面对张献忠,李平摆出的并不是一条线式密集阵,而是一个很复杂的多层阵。
一二三团虽然在最前面大体呈一字排开,但却是二线阵,也就是分成了前后有较大间距的两条阵线。
而且这个两线阵还不是密集型的,而是以连为基本阵块结成的一个彼此之间有一定间距的组合阵。
甚至就是连这个基本作战单元和方阵块内部每个士兵之间也是相对宽松而不是紧密,同时各连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明显距离。
四团则安排在这个二线阵的中间最后。
这让整个阵形看起来像是上边多了一横的t字,与张献忠基本呈一字排开的密集阵形有着明显不同。
但也恰巧,李平的这个松散二层半阵的横向不至于比张献忠的一字形又密又厚的阵短太多。
李平的这种有些奇怪的阵形把张献忠和他的军队都搞懵了。
他们是真没见过。
混乱的明末早已不是戚继光的时代,复杂的阵列方式对于绝大部分职业武将也十分陌生,更遑论一直在打着低层次农民战争的半路出家者们。
在这些人的观念中,阵型越密集越厚才越不容易被敌人找到破切点进行突破,也不容易被打穿。
这也成了张献忠和他军队在看到李平排出的松散阵形后过于好奇并掉以轻心的重要因素。
李平这种阵型有没有用不好说,但显而易见,它对士兵尤其是中下级指挥官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训练有素和指挥有方,还必须要时刻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不过,正在高度紧张带领士兵变换队形并开始向前进的罗小六最终还是没有忍住抽空回头张望了一眼逐渐被整个队伍抛在后面的炮兵部队。
那里的炮兵正在匆忙的给大炮套上骡马,似乎是要转换阵地。而刚刚从他们身旁穿越而过的大量鸟铳兵则代替了他们在给炮兵帮忙。
罗小六知道缺乏近战能力的鸟铳兵有相当一部分将不参与进攻,而是代替他们保护炮兵部队。
不久,罗小六就跟着他所在的连以稳步前进的方式接近到了距离敌人一百米左右的距离。
这个时候,一些敌人已经开始对他们放箭放铳。
好在敌人目前仍处于混乱状态,还在努力调整和想稳定住乱七八糟的军阵,放出的箭和铳很少,组织也基本无从谈起而凌乱。
而他们又人人有甲,并且第一排全是拿着盾牌并身披数层盔甲的刀牌手,因而尽管出现了一些伤亡,但很小。
而且整条峰线上此时到处都响起了刺耳的哨子声。
注释:
拿破仑使用的法制12磅炮与拿破仑炮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实际是以拿破仑三世命名的,主要型号为m1841型6磅炮和m1857型12磅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