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金色十月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
大统历的十月,也许已经相当于公历的十一月份了,秋色也只还剩下个尾巴了,或者广义上说也许已算进入了冬季。
虽然大明这些年反常的冷,让大统历的十月和公历的金色十月似乎完全靠不上边。
但对日头换算仍然一头雾水的李平,还是觉得这个十月对他而言,是一个真正的“金色”月份。
这一段时间,李平和他的部队养在这山庄之中一直安安静静的无人烦扰,好像被人遗忘了一般。
除了左梦庚夫人那个叫雪睛的侍女来探视过两回,就只有刘世雄来晃荡了一圈以及史明和王成武共同来过一次,其他人甚至连赵进都没有来过。
这样的自由,让山庄中的军队得以有条不紊的组织训练,让山庄中的保障营可以稳稳当当的开展生产,让山庄中的各项建设可以井然有序的向前推进。
最后,居然妥妥的实现了一轮小小的爆兵、爆物质,也让李平的实力得到了相当大规模的提升。
尤其是在开封城毁、李自成在河南已再无钉子户的消息传来的背景下,这个小发展高潮就更加难能可贵。
可以说时间虽短,但却非常关键和作用巨大,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收获季节。
————
吃过早饭后,李平召集连以上的军官们开了个例行性的短会。
会上,李平进一步明确了近几天的训练重点和训练安排,并特别要求各部队每天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练习听军号,同时要求几日后要全面开始野外生存训练和远距离行军训练。
开完了例会,李平去了保障营,他要再去亲自了解掌握一下鸟铳的生产进度。
同时,他有些事情也要和宋宝来叮嘱。
鸟铳的生产现在是李平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最着急的问题。
一路上,李平的脑袋里全都是鸟铳。他实在不能不急,因为鸟铳的生产已经严重耽误了训练的开展。
不过,要怪却也只能怪李平自己。
“人心不足蛇吞象”
是李平给自己的总结,要是老实实的按原计划生产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头疼。
李平自怨都怪他自己一天天闲的没事老跑去看鸟铳的生产,结果就是越看越忍不住用自己曾经的轻武器知识和使用经验来对当前的鸟铳设计和生产提出各种改进意见。
但他显然忽略了每一项改进都不是简单的拿笔一划就行的事,更不是一拍脑门就万事ok的事。
真实的世界,任何事情都不简单。
任何改进都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前期工作,不仅仅要重新统一标准、组织培训,更往往要改动各种生产模具,还要组织一系列的验证。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结果就是,鸟铳的生产进度严重滞后。
尽管宋宝来也对生产设备进行了一些优化和改进,提高了不少生产效率,但仍与原计划时间相去甚远。
第一批批量生产的鸟铳还得六七天后才能开始装备部队,而这第一批也仅仅才几十杆而已。
到了保障营的生产区,李平找了半天,才在一处组装车辆的地方找到宋宝来,这家伙正顶着黑眼圈在看一辆新设计的四轮马车的组装。
于是李平也就没先急着谈鸟铳的事,而是站在旁边一边看组装一边和宋宝来聊起了各种车辆的问题。
自打李平说襄阳有可能会被放弃后,能进行跑路用的各种人力和畜力的车辆就成了宋宝来心中的第一要务,毕竟这关系到可不可以更舒服的跑和带着更多的东西跑。
当然,这些对李平也同样重要,毕竟这涉及到机动能力和携行能力的问题。
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四轮马车,甚至四轮马车在明代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运输工具。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就有四轮马车的图样。并有记载:“大车有四轮和二轮之分,其四轮车可载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马骡不等。”
不过,明代的四轮马车也确实主要是在平坦少河的北方平原地区使用,或者是说主要在大明的徐州、兖州和汴梁之间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最为普及(这个三角地带正好没山也没河,一马平川),其他地区尤其是南方还是很少见。
这主要是受四轮马车转向困难的影响。
此时中国四轮马车的四个轮子就是简单地组装到车架上,两个前轮没法左右转动,并导致不能像欧洲四轮马车那样有效的协调转向,也就是灵活性太差。
另外,地理因素也不可忽视。
由于古代道路条件普遍较差,再加上中国大部分地区要么多山,要么多水,要么土质较软,四轮马车的通过性与适用性自然远低于两轮马车。
此外,中国古代的水路运输尤其是南方过于发达,也导致对载重量大的四轮马车需求没有那么强烈。
但李平和宋宝来还是比较看重四轮马车的,当解决了转向这个主要问题后,四轮马车的优势不言而喻,载重量得到的是成倍的提升,并且也为组建更有效的防御性车阵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四轮马车的转向对宋宝来并不是大问题。
最有效的差速器当然不可能是选择,这东西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就别想实现批量制造。欧洲人的法子实用也很简单。
他们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那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
转向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主要是制造工艺的难点—车轮,也是古代车辆制造的核心,对宋宝来而言就更不是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