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慌里慌张的背影,秦禄英不由暗自摇头。
这韩喜灵人有点傻,原先只是洒扫上头的杂役,后尚膳监人手不够,便将她调了去。
她虽然心智有缺,当差倒是很勤勉,还是个一根筋,将上头的话当圣旨,为了差事无视一切外物,任谁也收买不了。
这样的人,无疑是最适合尚膳监的,因此,即便她笨了些,最后还是被留了下来,专管着往各处送膳,秦禄英每次来仁寿宫,都是她跟着。
秦禄英摇着扇子,兀自低头沉思,却没发现,那仁寿宫偏殿的屏风后,悄然滑过一道人影。
“顾典事去用饭么?”一名宫人讨好地问道,又指了指屏风:“瞧您在这儿站了好一会儿,可是里头呆得凉了?”
仁寿宫里不仅有大冰鉴,还有一种从未见过大扇子,只要轻轻摇动正中的手把,那三柄羽扇便能自个儿轮转着扇风,十分神奇,据说是东平郡王献来的。
有此二物,仁寿宫自是极为凉爽,呆得久了,还会觉着冷。
这宫人显是以为红药禁不得风,便问了出来。
红药自自然然地顺着她的话道:“正是呢,我刚才对着下风口,一阵阵地凉风吹得有点儿难受,就出来暖一暖。”
说着又有些不好意思,拂鬓道:“嗳,我这话说得有点儿矫情,这大热的天,我竟还说要暖一暖,外人听了定要说我轻狂。”
那宫人忙陪笑:“话不是这么说的。顾典事怕是不知道,里头当差的都和您一样,也常说要出来暖和暖和。”
红药掩袖一笑:“多得你不笑话我土气,还是太后娘娘会调理人。”
一句话,赞了主子、夸了奴婢,那宫人亦自笑起来。
红药借口要用饭,很快便出了偏殿。
出门时,她又往角门处扫了扫。
那个阴沉宫人仍未回来。
红药心下沉吟,在配殿用饭时,也一直在思忖此事。
她今日会出现在仁寿宫,也是一个“巧”字。
原来,三公主不知从何处得知,今日恰逢她与太后娘娘同日用药膳。小姑娘临时起意,说是要来“陪皇祖母一同吃药,与皇祖母同甘共苦”,便命人给仁寿宫送了信。
这原不过孩子话,太后娘娘却被逗得前仰好合,心情大好之下,自是应允了。
于是,取回药膳后,红药便直接去了仁寿宫。
也就在跨进仁寿宫正殿时,她忽尔福至心灵,想着,莫不是那阴沉宫人的出现,与太后娘娘的药膳有关?
细说来,其与红药相遇的地点,正在通往药膳房唯一的那条小径,亦即是说,药膳房便是此人的目的地。
其次,红药出入药膳房数月,却从不曾与此人谋面,偏偏今日太后娘娘用药膳,这人便出现了。
有了这两个前提,红药便觉得,此事已有七分准了。
而就在方才,她的猜测得到了印证。
那阴沉宫人,竟当真来了仁寿宫,那药膳不仅是由她亲捧着的,且她送完了药膳没多久,就跑去了仁寿园。
且不论药膳如何,只看她往仁寿园跑得如此熟稔,红药便敢打包票,她一定经常如此,而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正是去瞧小石塔。
却不知,那小石塔的位置,是否仍在原处?
除此之外,太后娘娘的那份药膳,也很关键。
只可惜,方才红药没得着服侍的机会,只来得及将覆于其上的药方子看了两眼,还没待细瞧,三公主便让她先下去用饭,至于药膳,她却是根本不知长什么样儿。
既然今日撞上了,总得瞧上一眼才是,也免得浪费了这么个大好机会。
心下计议已定,红药飞快地扒拉着筷子,三下五除二便将整碗饭咽下,匆匆漱了口,便又回到了偏殿。
她去得很及时,太后娘娘恰好命人盛了一碗药膳,置于手边,那淡淡的鲜香味道随凉风而来,令人食指大动。
红药目不旁视,碎步行至三公主身旁,躬身道:“殿下,奴婢回来了。”
三公主正努力对付着小碗里的一枚肉丸子,闻声便回过头,奶声奶气地道:“那红药嬷嬷留下,你们都去用饭罢。”
几名服侍的小宫人应声退下,红药便上前两步,执起布菜的银箸,视线不经意扫过桌案。
那碗药膳放在案角,从她的角度看去,一目了然。
那是一碗色泽微黄的羹汤,颇为粘稠,几样食材与药材于汤面正中堆尖儿摆放。
红药不敢盯着细瞧,只飞快一眼扫过,认出了其中嫩笋尖、鹌鹑蛋、淮山、枸杞这四样。
皆是药方子里有的。
至于剩下的,有一些因熬煮太久,颜色与形状都已改变,还有些干脆煮成了糊状,红药自忖没那个眼力认出来。
似乎也无甚可奇处。
红药暗忖道,瞥眼见三公主吃掉了肉丸,大大的眼睛正瞄向一碟凉拌脆心瓜。
她忙举起银箸,向三公主的小碗中拣了两片。
三公主小脑袋一低,嘴巴一鼓一鼓地便吃了起来,因好瓜极脆,她口中还发出细细的咀嚼声。
趁此机会,红药第二次扫向那碗药膳。
还是什么都瞧不出来。
所幸太后娘娘似是不大想吃这东西,一直任由它在那里放着,根本就没碰过,却是方便了红药。
她便一面给三公主布菜,一面左一眼、又一眼地往那药膳上飞眼刀子。
也不知是瞧到第几眼的时候,终是教红药发现了一丝异常。
那些枸杞。
确切地说,是那几个枸杞中的两个,看着有点儿怪怪的,越瞧越是不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