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催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别搞错了,这首孟郊的《登科后》,形容的不是今日主角盛长槐,而是刚刚结束南疆战役的顾廷烨,也是凑巧了, 轰轰烈烈的南疆叛乱终于一举平定,就在盛墨兰出嫁第二天,南疆捷报传来,浓贼的势力被一举平定,此战一定,南疆至少三五年之内,再无战事。
此一役, 可比盛长槐在蜀州小打小闹要更加激励大宋百姓,国丧过后, 西夏,北辽,都趁着大宋刚刚经历一场内乱,有趁火打劫的意思,不仅如此,南疆的交耻也趁着南边叛乱在背后搞鬼,大宋颇有风雨飘摇的意思。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大宋朝廷定下了平定南疆,示弱北辽,稳定西夏的战略, 这还是太子殿下在拜访了英国公和韩国公等一帮老将之后, 提出的这个战略。
西北那边有英国公坐镇,西夏即便是有心搞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秦人善战, 尤其是在得到了朝廷支持的情况下, 野战或许不好说, 但是防守战, 大宋还是胜多败少。
至于北辽那边,韩国公也是大宋数一数二的名将,再加上现在的北辽,不见得就比大宋好得到哪去,再加上大宋私下里给北辽的南院大王达成协议,算是难得的服软,辽宋此时大战,北辽不见得就会比现在的收益高,雷声大雨点小,也算是稳住了。
但是南疆,交耻小国也敢煽风点火,这大宋就忍不了,太子殿下亲自监军,威北侯作为主帅,顾廷烨一旁辅佐,再加上被夺情的天海候郭威,不仅平定了侬志高叛乱,还借机敲打了交耻, 割地赔款才消除了大宋的怒气,要不是财政吃紧,说不定这一役就是灭国之战了。
这一役过后,威北侯证明了他的能力,成为禹州潜邸出身的一面旗帜,太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天海候郭威更是顺理成章的证明了南疆第一将门的势力。
但收益最大的,还得是顾廷烨,一举摆脱了汴京人对他之前的印象,已经没人在提他之前的龌龊事,刚刚班师回朝的顾廷烨,又成了汴京勋贵子弟中的红人。
今日盛长槐大婚,顾廷烨不请自到,还带了许多汴京纨绔子弟捧场,倒是叫盛长槐有些诧异,汴京那些纨绔子弟倒也罢了,因顾廷烨的缘故,禹州潜邸那些人也都给面子,包括之前一直看盛长槐不顺眼的小段,也都跟着前来祝贺,都是同辈人,当然是跟着盛长槐去迎亲了。
盛长槐在汴京没交下几个朋友,关系最好的郭威现在人在南疆,齐国公府的小公爷最近家里多事,深居简出,只说晚些时候会来赴宴,胡六郎道成了最有牌面的宾客了。
有顾廷烨带着禹州潜邸和汴京这帮纨绔子弟的捧场,倒是给盛长槐称起了面子,至少迎亲的队伍不见得就比英国公家的声势小的了多少,英国公那可是老牌勋贵,愿意捧场的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现在,英国公府的大门内外,门内都是汴京赫赫有名的老牌将门子弟,门外是盛长槐以及顾廷烨带来的一帮捧场的,泾渭分明,除了缺少了韩国公那边的辽东系,在场的囊括了大宋将门的精英群体。
门内的英国公府娘家人且不算,忠敬候兄弟二人,崇信侯世子,东平侯家的两个儿子,林林总总,这都是大宋的老牌将门。
门外那些纨绔子弟不算,禹州潜邸,再加上顾廷烨和盛长槐,这都是今年的新贵,领头的盛长槐,身边跟着的顾廷烨和威北侯沈国光,不见得比里面的声势差了多少。
这时候,崇信侯世子首先出头了,崇信侯这一辈无人从军,崇信侯世子刘启光乃是上一科进士,和盛家的盛长柏乃是同年,算的上勋贵中少有的文人。
“都说蜀县侯文采斐然,诗词独步天下,得了无端先生的真传,以前一直不曾得见真言,今日乃是盛侯大喜的日子,有岂能没有诗词出世,可别像旁人似的,随便念上一首打油诗就应付过去。”
来了,盛长槐就知道今天作诗是少不了的,谁叫他的名头太盛了呢,当代杨无端的外号除了他,没人敢承受这个称呼,大宋文坛现在有个说法,就是盛长槐继承了杨无端的文采,苏子瞻继承了杨无端的风流,成为新一任的风月班头,乃是年轻一辈读书人中文名最盛的两个人。
崇信侯倒也不算为难盛长槐,换做旁人也是一样的做法,其实还有些和盛长槐结交的意思,他们家和英国公府世代交好,未尝不是把盛长槐这个英国公府的姑爷当做了自己人,有心再次让盛长槐扬名,今日这场面可是不多见,没看到汴京百姓官眷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那么多。
以前盛长槐的名声,只是从坊间传闻流传出来,哪有现在这样,有这么多观众,盛长槐当然不会拂了他的好意,当即往前一步,昂首念到。
“娇羞不肯下妆台,侍女环将九子钗。寄语倦妆人说道,轻施朱粉学慵来。”
刚一念罢,跟着顾廷烨一起来的那帮纨绔子弟虽然听不懂,但却履行了一个好捧哏的角色,顾廷烨稍微给了一个眼色,这帮人就在旁边起哄。
“好,好诗。”
“盛侯不愧是少年才子,这首诗做的,我虽然听不懂,但大家都说好,那就是好诗。”
这是一个盛长槐不认识的,听说是个伯爵府的世子,盛长槐听到他喊得这句,真想给他一个白眼,果然是草包,一个世子身份,何等尊贵,除了他,别人都是不能袭爵的庶子或者次子等,难也怪顾廷烨没怎么介绍他。
这都是小插曲,崇信侯世子又岂能是盛长槐一首诗就打发得了,微微笑了一下,寒冬腊月的时节,手里却拿了一把扇子,在手上把玩了一下,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