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赛儿的眼里,二十五岁的朱瞻基比三年前更让人畏惧了,只是坐在那里,逼人的气势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
两人短暂地寒暄了几句,唐赛儿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殿下当日曾说,我夫妇只要在唐林城扎下脚跟,可自由选择今后的路。如今我夫妇殚精竭虑,在极西站稳脚跟,唯望殿下能早日派兵。”
郑亨对唐林城的照顾,是朱瞻基特意吩咐的,包括郑亨与属下欲壑难填,也是朱瞻基交待的。
他就是要用这种手段,让唐赛儿她们知道,想要在那边立足,离了大明军队的扶持,是不可能的。
只有让他们知道处境的艰难,他们才会自愿接受大明的管辖,否则的话,朝廷也有些鞭长莫及。
郑亨肯帮他们,但是他们要耗费大价钱。河中官兵勒索卡要,让唐林城负担沉重。
可是他们不能缺了这些军队的帮助,毕竟,他们现在的人还太少了。
在这样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方案,那就是邀请朝廷驻军。
朝廷的驻军不需要太多,哪怕只是两千人,就等于这个地方已经纳入了朝廷的边防体系。
再有外敌的时候,这两千火枪手,可以发挥的作用,也远超他们自身的实力。
朱瞻基笑道:“想想三年前的初见,时光荏苒,原本的圣子,圣母,现在已经变成了主镇一方的唐林城城主夫妇。孤很期待,再过十年,唐林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唐赛儿回道:“不管什么时候,唐林城都会成为大明疆域的第一道防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回了大明,就先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待孤登基,你们再回唐林城吧。到时候,会有一卫随你前往极西。不过,这一卫,将会分成三个区域防护。”
朝廷只派五千人,分到唐林城的最多两千人,但是就要唐林城的三成收入。唐赛儿虽然觉得不公平,却也不敢讨价还价。
没有朝廷的驻军,唐林城就没有依靠,在唐林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离了朝廷的支持,可能一个部落就能灭了他们。
何况,这次朝廷还答应了给她们五百支火枪,有了这五百支火枪,唐赛儿就有信心能抵挡比尔姆斯拉夫人的反扑了。
唐赛儿出了皇宫,依旧觉得有些魂不守舍。三年前,她觉得自己还能看清这位殿下的心思,但是现在,她在他的面前根本没有一点分辨的念头。
似乎这位殿下,说出来的话就是公理。
他才比自己大一岁啊,竟然如此的深不可测,难道真的是天望所归吗?
身为一个宗教的高层,她却比一般人更清楚,所谓的神都是骗人的。越是了解,也越缺乏真正的信仰。
可是这位殿下,却无法不信仰。
唐赛儿离去之后,坐在朱瞻基身后记载的史官也将今日的君臣对话记录的非常详细。
解缙看了一遍记录下的内容,向朱瞻基问道:“殿下,这唐林城不过是一边陲小城,前年还没有这个地方,为何殿下去如此重视?”
朱瞻基笑道:“解师看看着地图,如今不费我大明一兵一卒,只是耗费一点武器,我大明就开疆万里,有比这更好做的生意吗?”
解缙摇了摇头道:“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可像商人一般言利。这疆域虽大,却是极寒地带,连粮食都难以产出,要之何用?何况,如今我大明为此要调兵千万,开销不菲,实乃得不偿失。”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若那里有矿呢?现在唐林城周边陆续发现金矿,谁能知道,那片冻土之下,究竟掩埋这多少财富!”
跟一个传统的文人来讨论这些问题实在有些愚蠢,在他们的心里,除了春秋大义,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了。
他又问道:“孤的继位诏书写好了吗?”
“臣已经写好,只等礼部确定下来殿下的年号了。”
历史上的朱瞻基,年号是宣德。这个年号相比许多皇帝的年号,并不显眼,只能说中规中矩。跟朱棣的永乐年号比起来,差了不少。
但是朱瞻基对此并不在意,什么年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能给百姓带来什么,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改变。
“年号一事,让礼部报给皇祖父来选,孤以皇祖父的意见为准。宣……”朱瞻基看了看面前的清单。“宣瀛洲侯朱真觐见。”
随着一声声的号令传了出去,片刻之后,等在殿外的朱真就被引进了谨身殿。
朱真躬身参拜,“殿下,臣接到圣旨,内心惶惶。这东洲臣也只是道听途说,才略有了解,只怕会误了殿下大事。”
朱真被封瀛洲侯,封地在东番,也就是后世的湾湾。
第三舰队驻扎宁波,统管自长江口以南到福建的海域。朱真身为福建人,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开拓东番。
这个东洲总督,对别人来说是肥差,对他来说,却是鸡肋。
虽然去东洲能主镇一方,但是他现在身为第三舰队总兵官,已经是主镇一方。
而且,他的家乡是福建,封地在湾湾,他自然是想留在家乡,为家乡建设出力。
去东洲固然能收获不小,但是要误了几年东番的发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殿下既然让他去东洲,他就必须要去。
朱瞻基说道:“东洲地域辽阔,比我大明本土还要大不少。如今那里百废待兴,却也不能操之过急。海军作为第一批移民,需要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主持,孤左思右想,还是认为你过去最合适。坐吧……”
“臣义不容辞。”朱真坐在了左手的位置上,才又问道:“殿下,圣旨里面并没有说明,臣这总督,究竟要不要携带家眷前往,今后是否会留在东洲。”
朱瞻基摇了摇头道:“你已经是我大明瀛洲侯,孤在南洲为你朱家已经划分了一块地盘,自然不需你移民东洲。那东洲,也不会分封宗室,勋贵。”
朱真长舒了一口气,他来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让他留在东洲不回来了。
那边虽然好,但是距离大明太远了,想要回来一趟都要几个月。
有些人想着开土拓疆,但是他更舍不得大明这个安乐窝。
如果只是过去主持几年,这对他来说倒也不难接受。
他正欲说话,朱瞻基又说道:“你去东洲,虽然要测绘东洲地形,安抚四方土著,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但是,最主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一套规范的秩序。
大明的海军将会封土立业,他们在南洲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当地土著对我大明的顺从。这方面,你一定要严格执法,严防官逼民反之事。”
“是!”
“其次就是要注意调节士兵的服役积极性,第一年,我朝廷还会为他们发放俸禄,以后就不会再发。但是,朝廷既然已经给每人分了几十里的土地,还给他们调拨土著仆役,这就是最好的福利。
所有人的命运跟我大明是连在一起的,由不得他们偷奸耍滑,只顾得自己地盘上的利益。每人轮流服役执法,这是不能松动的国策,若有不遵,就剥夺一切福利,贬为贱户。
我这里有一份内阁制定出来的服役制度,你拿回去好好揣摩揣摩。在东洲建立起来了这套完善的评检制度,容不得丝毫马虎。你要是想回来,就必须把这套制度深入人心。”
东洲跟大明不同,那边不仅没有严格的制度,还因为大明人相对土著高高在上,一个普通士兵过去就能当上人上人。
这个时候,许多人肯定会开始惜命。打仗,服役就不会太用心。
但是朱瞻基要在东洲建立起来藏兵于民,并且不容军阀,豪强存在的环境,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朱真这个心恋故土,不愿意出去,却又有一定能力的将领再合适不过。
他只要在那边干的不差,用几年时间建立起来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那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回来以后,不管是晋升公爵,还是擢升高位,朱瞻基都不会吝啬。
他回来以后,他也不会在那里留下尾大甩不掉的局面,今后他的儿子们过去,很容易就能接管起来。
跟朱真细说了一番在东洲执行大明士兵高人一等的政策重要性之后,朱瞻基将他打发了出去,让他去跟制定这套制度的杨荣讨教。
而杨荣,也将会是这次前往东洲的副帅,他对政策更精通,却在军队缺少影响力,所以还需要朱真过去镇守。
他们一文一武,再加上內监的监控,朱瞻基才能放心。
这东洲,在朱瞻基的心里重要的容不得半点闪失!
感谢竹签子,灯火见人家,额吐你哦,书友150621022029597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