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两边各一灯柱,一下子书房内屋便清晰可视。
内屋无他无,一个书架靠墙,中间摆放三排的屏风,每座屏风上贴满了纸条,仔细一看,每张纸条上都记述着蝇头小字,皆是一个个人名,附着该人的所作所为,或者朱魁自己的评价。
走到最后一屏风,拔出布上的绣针,将手中关于历阳太守的字条,轻轻别了上去。
随后又回到前排的屏风,看着上面好几个关于马钧的纸条,找了找,将一张写有“马钧,连弩车”的字条抽了下来。
来到书架旁,拿出一个标有马钧的小锦盒打了开来,将手里纸条放了回去。
做完这一切后,拍了拍手,左右想了想,事都完了,就又退了出去,将门重新锁上。
这门的钥匙只有他与小妹姐拥有,连淑淑儿、赵英儿都不知道,比如平日他常在外,内屋需要打扫,他人信不过,唯有小妹姐一人帮忙打扫,偶尔也帮他整理。
非是他厚此薄彼,而是小妹姐比淑淑儿和赵英儿更加心如明镜,少问多做。后者比较聪明,却也多了一分的心机。
-----------
两年来,朱魁组织秣陵众商行,大户,提出扩建秣陵城一事,旨在建设成江东第一城,超越吴郡县城。
一时间土木大半,秣陵城在长江边上兴建了一大型码头,半年前才完工。
另外大改城墙,正城门改为南门,同时自北而南,从边上码头开始兴建一道外城墙,将一切都围了起来,城墙宽七丈,高两丈,以石灰和泥筑造,甚坚固。
石灰和泥,乃朱魁所述,依稀记得前世房子都用水泥,而水泥就是石灰,虽然不清楚是什么石头磨成的灰,交代石匠们取各种石头粉碎后,经过几番寻找,果然以寒水石磨成石膏,盖起的城墙比糯米熬成的汁水更加的牢固不倒,虽然现在城墙尚未完全竣工,可已经依稀可有几分巨城的雏形。
两年前,天下书院建成,本是在城外,现在城墙扩建后,算在城内了。
书院占地十亩,大门口一对足有二人高的石狮,朱红大门,闪亮铜环,朱魁带着大小二虎,三人骑马,来到大门前。
门前有一断手的中年人,拖着一椅子,拿着树枝比划着,见朱魁来了,赶忙跳起,来到跟前,单膝跪道:“主公。”
这人是朱魁曾经一名亲卫,因战而断了手,故安排书院看门,算是一份活计,同时也给他家里一份补贴。
“马县令他来授课了否?”
“几位先生,一天一轮,今日真是县令大人授课时间,他真是爱民如子,百忙之中也不忘给孩子们上课,应该还要半个时辰课程就结束了。”断臂男子朝书院里看了,尚可闻丝丝朗诵声,回头说道:“主公来了,要不我去叫下县令大人。”
“另外三位先生可在?”
“三位先生都出去了,应该去游湖了,刚刚他们三人都驾了一辆马车,说要晚间才回来。”断臂男子带头领着朱魁三人往内走去。
所谓三位教书先生,乃是东汉末年三位有名的闲散隐士,分别为王烈、管宁、邴原。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不愿与其师那般做官,喜行走天下,教化世人,最有名的实例便是曾经劝服盗牛者改过自新,成为一个拾金不昧之人。…。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荀彧称其,此一世异人,士之精藻。
管宁,字幼安,亦是北海朱虚人,其割席断义之举名传千古。
三人都是朱魁以教书育人之名请了回来,给两百名童子教学,似华歆、戏志才之流的名士他们喜功名,而他们都是喜清名之人,立志做如同郑玄那般经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