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当时就觉得这种以豢养家丁的方式组建军队非常不靠谱。战事频发的时候,可以以重赏驱使他们作战。一旦没有那么多仗可打,这些亡命之徒就将成为不安定因素。
要么重金将他们养起来,国库吃不消,要么放任他们在当地胡作非为大肆敛财,百姓吃不消。
既然朱翊钧已经预测了结果,那么就要早做打算。哱拜是王崇古招回来的,那就让王崇古去解决。
王崇古老谋深算,花费四年时间,总算给了朱翊钧一个满意的答案。
隆庆初年,有一位光禄寺卿靳学颜,他提出最耗费天下钱财的,是各地军队。两阵相对,冲锋陷阵、摧毁敌军,是军队的实际效用。
边防常年战乱,兵士不足,只能用乡间百姓充当,而内地许多人,当了一辈子兵,却没有机会上一次战场。
所以,他提议,应当规定按期限轮番守戍,也就是换防。
这个思路非常好,除了省钱,优化资源,还能确保各地能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使其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还能降低边将反叛的风险。
当时,身为兵部尚书的王崇古开始着手此事,分批少量将哱拜的部下与军队调往全国各地。
哱拜虽然心里有点想法,但全国各地都这么干,也不是只调走了他的人,戚继光、李成梁、麻贵、刘显都被抽走了精锐,他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况且,此事由王崇古牵头,他在大明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都是王崇古给他的,他更不敢有半句怨言。
三年多时间,连他儿子都被调去了别处,新来的官兵,又不是他的家丁,听从总督和总兵的调遣,他这个副总兵的权力正逐步减少。
过两年,王崇古还打算将他也调去别处镇守,远离宁夏。
朱翊钧与冯保和张居正讨论过此事,二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万历三大征中,哱拜的叛变虽然存在许多客观因素。但哱拜身为外族,在当地势力过大,朝廷难以控制,却也是主因。
如此,便可将此事件扼杀在还未萌芽的阶段。
朱翊钧对于王崇古的处理非常满意。当初,高拱、张四维都走了,唯独留下了王崇古,的确是明智之举。
朱翊钧正打算给他封赏,谁曾想,第二日,一封弹劾王崇古的奏疏就出现在了朱翊钧的御案上。
南京御史陈堂,以及他的同僚刘铉、彭应时接连上奏,抨击王崇古松弛边防,便利敌人。与此同时还将方逢时也牵连进来,说他们在宣府与鞑靼往来密切,常有密信往来,恐泄露大明之机要,从中牟利,望陛下明查。
此时,王崇古就在文华殿,朱翊钧把奏折拿给他看,本也是图一乐。哪知王崇古蒙受冤屈,跪地争辩一番,脱口而出“请陛下准许臣……”
“王尚书!”朱翊钧的声音沉稳有力,“想好再说。”
满朝文武都知道,皇上最不喜欢大臣受了点委屈就动不动撂挑子走人,王崇古也是一时激动,差点说错了话,赶紧叩头谢罪。
朱翊钧也不计较,反而安抚了他。
本以为此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帮言官还没完没了给事中尹瑾、御史高维崧再次上疏弹劾,朱翊钧一怒之下,御批:“朕与蒙古人也往来密切,还称兄道弟,你要如何?”
有皇帝力挺,言官们这才罢休。
蓟镇练兵结束,冯保写了个折子,让汪道昆一并带回京师,本人却没有回来。
他告诉朱翊钧,想在边关待一阵,整饬军备。实则却是呆在蓟镇,每天和戚继光一道,研发和制作新的火器。
早前朱翊钧又重新制定了盐法,商队除了通过运送粮草到边关,可以换取盐引,从福建运送海外买回来的铁矿等物资到边镇,也可换取盐引。
有了大量铁矿,再以改良后的竖炉炼铁,得到精铁,制作火器,精度更高,威力更大。
快过年的时候,冯保才从蓟镇回京,带回了许多戚家军兵器房中新研制的火器。拿到神机营一测试,比从海上缴获的西洋火器更为先进。
不仅如此,冯保还带回了图纸,朱翊钧让兵仗房拿回去,批量生产,装备神机营。
年底,到了国库结算的时候,也是御马监和户部最忙碌的时候。
大殿中,几十个人在大殿中验算,朱翊钧在次间内,听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来回踱步。
冯保就那么看着他,心说但凡有个计算器,也不能把孩子急成这样。
朱翊钧回头看到他,一脸淡定的站在那里,心中也似乎安定了不少。他走过去,拉起冯保的手,坐在炕上:“大伴。”
“陛下。”冯保站在他的旁边,不肯坐。外面算盘都快打出火星子了,他帮不上什么忙,也不能在这儿与皇帝平起平坐,被外面的人看到,心里有想法的。
朱翊钧说:“小的时候,一到年关,我就能听到殿外的算盘声,而后,不管是皇爷爷还是父皇,拿着那一张薄薄的纸,面色凝重。”
“那纸上的数每年都不一样,都有一点是一样的——那些数都是用红字写的。”
红字写的,那就叫财政赤字,以冯保的写法就是前面加个负号。
嘉靖、隆庆年年亏空。到了朱翊钧这儿,经过张居正的努力,不仅赤字变成了黑字,数字也在逐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