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采访
苏杭在酝酿那篇《全球化与互联网》还要兼顾《大风》和日常学习时,倒是没想到,只是一天时间,因为陶暖玉同时也和陶家联系过,某个少年作家即将接受《时代》采访并《大风》将会海外发表的消息,只是一天时间就迅速传开。
哪个《时代》?
当然就是那个很多大人物登录封面的《时代》杂志。
采访?
还有《大风》?
这是真的吗?
这是……要上天啊?!
于是,上午课间操的时候,钟长林就把电话打了过来,很是兴奋,说是一定要好好宣传宣传,有这一波加持,3月刊《商海》的1500万册销量,很有希望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周彻底完成,说不定还能再多印一点,有零有整,才更好去申请那什么吉尼斯纪录。
中午的时候,又被校长喊去,一群校领导围着,问东问西,都很是高兴的样子。
晚上更不得了。
郑春堵到校门口来接,直接去往饭局,一副庆祝的样子,顺便商量如何利用这次采访提升一下自家各种品牌的知名度,桑河酒业啊江东电子啊宏康药业啊之类,其间高亮还问起,是不是要上封面啊?
封面?
应该不会。
这么到了第二天早上,京城那边,郑戍明也来了电话。
先是祝贺,然后,话里话外的,基本都是……你小子悠着点,别乱说。
苏杭当然没这打算,前一天晚上再次与陶暖玉沟通,还让她帮忙传话,让那边先送一个采访提纲过来,提前确定好采访内容,到时候,超纲的问题,苏杭可是不打算回答的。
再就是……
周围人的反应,就只让苏杭挺无语的。
这个极端恳切地希求别人哪怕一点点小肯定的自卑年代啊。
陶暖玉对苏杭竟然会提出采访提纲很意外,当时就一副‘你怎么敢’的语气,苏杭干脆不理,还把事情交给了这段时间心心念念着想要和他一起出国的女秘书负责,《时代》那边,按照夏兰的汇报,也是一副‘你怎么敢’的态度,说是很不高兴,苏杭也干脆直接,不高兴就忍着,如果接受不了,不采访也无所谓,大不了《大风》换一家平台,反正又不缺。
这么伱来我往一番,在事情被媒体再次曝光操作一轮之后,提纲终于确定。
采访时间也约好在3月30日。
到时候,肯定赶不上《时代》4月份的第一期,不过,这也是美国那边确定的事情。
雅虎的最大对手,excite,确定4月4日挂牌,这边关于‘风口’概念的造势是为了雅虎,当然要放在excite上市之后。
因此,相关采访将会放在《时代》杂志在4月份的第二周的周刊上发布,同时还有《大风》的第一章。
因为字数太多,一章15000字级别,翻译成英文也不会太少,双方对此还有过讨论,考虑拆分成更小的章节,比如一章拆成四章,这样还能保证《时代》这部周刊的持续连载。
不过,雅虎方面没有同意。
第一章里,‘风口’的概念很关键,相关讨论内容有比较靠后,如果拆开,整段故事不说缺少了核心,本身也会显得残缺。
这也是事实。
毕竟苏杭就是按照15000字一个大章来设计情节的。
最后是《时代》做出了妥协。
而且,为了第一章的15000字,还将增加版面,这一点,《时代》方面一度还要求这边报销,到底也没答应。
雅虎方面倒是意动,不过,却也不肯掏钱,倒是希望水星资本方面主动一些。
陶暖玉找苏杭商议,说什么钱也不多。
苏杭的回答……
玩蛋去。
爱要不要。
同时还记起来。
稿费怎么算的,不给稿费也不行。
苏杭现在是不怎么在乎钱,之前没想到这点,陶暖玉是根本就没想到这点,还又一副‘你怎么敢’的语气。
没稿费,苏杭正要口吐芬芳,陶暖玉连忙表示去问问。
回复说是给150美元。
玩蛋去!
150美元,折合人民币似乎不少,但这显然不符合老美的物价水准。
打发叫子呢?
苏杭也没有狮子大开口的意思,不在乎这点钱,但不能膈应人,于是直接开价1500美元。
陶暖玉答应的很爽快。
苏杭让她把稿费通知单……类似的东西寄回来,然后,那边又表示,要去商量商量。
折腾了一周,各种细节总算谈妥。
同样的一周,不可否认,确实也因为少年作家即将接受《时代》采访的消息在媒体上曝光,再次刺激了《商海》的一波销售,连带《青旭》和《数不清的流年》销量都明显上涨。
当各地再次传来售罄的消息,钟长林果断拍板,再印了100万册。
不过,这次就没再随意发货,为了保证准确数据,哪里需要,就给一些,还计划到时候把多余的销毁掉。
与此同时,《商海》的4月刊,在苏杭交出《大风》第二章之后,也开动马力开始印刷,这次直接就是1000万册。相比起来,另一边的《青旭》,本来并驾齐驱的一本杂志,在4月份没有了‘青旭杯’报名表,也没有了某个少年作家的文章,印刷量很保守地确定为100万册。
这年代,100万册当然已经很多,但,与兄弟刊物相比……却已经没有可比性。
让人简直唏嘘。
时间在这番你来我往中来到了3月30日,星期六。
首先让苏杭意外的,郑戍明再次挤时间赶了过来,一大早再次让苏杭派人去接。
只能去接了。
这次没再是甘欣家小院,换成了湖西路的院子。
郑戍明抵达,先看到的是一群大老爷们儿,无论是苏杭父亲苏全民还是准岳父陶丙立,又或者郑春等人,都抽时间跑了过来。
苏杭知道,不只是凑热闹,长辈们还提前打点过昨天就到了商都的两位《时代》记者。苏杭自己是懒得这么做,但也没有阻止长辈们的这份人情世故。
毕竟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好。
大家说笑着来到二楼,计划主要是在这边接受采访,提前也是一番布置清扫。
郑戍明刚出楼梯间,就注意到了墙壁上横挂的一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