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越王怎么会有空过来,倒是稀客?”颜勤礼看到李泰不由惊讶。
“稀客什么啊,我也常常来这图书馆看过书的啊!”李泰看到颜勤礼争辩道。
面对李泰略带着几分睁着眼睛说瞎话,颜勤礼倒也没有反驳,只是这么静静的看着。
好吧,李泰被看得有几分的不好意思,就算是自己的脸皮是铜墙铁壁,面对着这种真挚的目光,还是有几分的挂不住脸。
声音低下来道:“偶尔也是会来这图书馆看书的!”
颜勤礼收回目光,疑惑而正色道,“不知越王今日过来所为何事?”
“想从文科调度一些人手!”李泰平静道,“我准备在高陵以及长安坊市中开设书局,刊印一些文书,主要就是讲述农业学府取得的成就,以及介绍农业学府的书局。”
“这未免有几分自吹自擂之嫌!”颜勤礼听到了李泰的话,神色带着几分尴尬。
说实话,这种事情,颜勤礼倒还真没想到过,毕竟这年头书可是相当神圣的。
“没办法,我也没有见其他儒家的读书人吹我们学府啊!自然只能让自己人进行吹了!”
李泰倒是无所谓道,“否则,农业六科为什么会有文科呢!”
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颜勤礼脸上倒是流露出了几分恍然大悟的神色。
一直以来颜勤礼最不明白的就是李泰设立了文科,但却不见李泰对文科有任何扶持。
相反的,李泰更重视的却是数、医、墨、乐等几个副科。
数科随着漕运体系与徭役体系推行,数科人才基本都被这两处地方给吸纳了。
医科的医舍计划现在处于停滞的阶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基层医疗人才不够。
毕竟数科还能够用边学习便进步的方式慢慢来,但医科就真的需要靠着时间去熬了。
乐科虽没明显扶持,但吕才是乐科出身,对乐科有着自己的定位,一样在稳步的推进。
至于墨科,虽然李泰并没有太多的计划,但每年给墨科拨款是最多的。
而墨科在漕运体系中所拿出的度量衡与其他技术工具也都发挥了作用。
也就只有文科,基本上所有的文科学子只是单纯的参与到图书馆抄书中。
虽然对于世家来说,这是存续的重要计划,但对文科学子个人而言,他们总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图书馆吧。
毕竟图书馆发展到极致也就只是图书馆管理员,这又算得了什么。
而在农业学府开了快要三年时,李泰终于想到文科的学子们就要毕业了。
说实话,李泰并不是忘记了这些人,而是自己给他们安排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李泰最希望的自然是让他们成为报社,然后成为自己的口舌,跟着儒家互喷。
别看现在的李泰好像弄得风风火火,丝毫没有见到李泰被打压的样子。
那是因为李承乾还没明显得跟李泰形成对峙局面,否则李泰名声怕早就臭不可闻了。
所以未雨绸缪,准备报社组织,不求在士族之中把自己的名声洗白,但至少要巩固自己在基本盘的名声,这才是李泰希望做的。
毕竟舆论阵地,自己不去占领,那别人就会去占领。
而自己培养出来的文科学生太少了,他们根本就没办法支撑起跟儒家论战的艰巨任务。
李泰毫不怀疑,要自己稍微露出这么一点意思,哪怕儒家对付不了自己,但也会把文科学子的根给刨了。
而文科学子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学科的学子出来,直接就职跟传统学府出来的读书人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这些人干着苦活累活,儒家学子睁一只眼闭一只也就当没看到,甚至他们还巴不得这些脏活累活交给了农业学府出来的人来干,而自己去干清贵的活。
毕竟农业学府,本来就是干田舍郎干的活,而自己这些儒家学子自然是读得圣贤书。
但文科学子出来后,那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文科学子跟他们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他们将来的唯一出路肯定是向文官发展的,而很可惜这个时代科举考核是不糊名的。
除非李泰能得到儒家的承认,否则农业学府出来的学生,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正式官员这几乎是不现实的事。
那真是看到一个名字封杀一个名字,可以说是绝无幸免。
想要通过的唯一办法,就是重点培养那些同名同城的学生,说不定就因为批卷人眼睛看错了,所以糊弄过去了也说不定。
就现实来说,哪怕科举这条看起来相当崎岖的道路,对自己而言也是封闭的。
所以没办法,向上层走走不通,那就只有向下走了。
李泰便打算在长安各个坊市建立书局,专门出售农业学府的杂志,传播农业学府的思想。
而除了长安以外,渭水渡口也不能放过,把农业学府思想在渭水流域先给传播开来。
毕竟跟儒家走硬碰硬的路线是走不通的,自己应该想办法先把思想传播到儒家势力薄弱的农民百姓中,这才是自己需要去做的。
当然,李泰很想要办理报纸,但说实话,以这个年代的生产力,以及这时代的识字人数,办报纸绝对是亏损的,除非能让报纸遍及全国否则谁开谁亏损。
所以李泰还是选择从一月一份的杂志,或者半月一份的半月刊入手。
写些心灵鸡汤,加些吹农业学府的话,先应付着也就是了,至少这是能挣钱的。
对李泰而言,这个书局最重要得,是能养活这些从农业学府出来的文科学子。
说实话,作为引路人角色的李泰非常清楚,自己不能交给这些学生文化知识后,然后就一脚把这些学子踹到社会上让他们自生自灭。
因为这样的做法,就好像是出走后的娜拉面对着这个残酷的世界,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这种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当然最大可能是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反而被儒家的给吸收过去,说不定还会转过头来批判自己,尤其是自己失势的情况下。
所以,自己必须要给他们安排好以后的去处,满足他们物资与精神的双重的尊重。
“先做书局出售杂书与杂志,等到熬个几年,等到书局稳定下来,就能让一部分人成为蒙学老师。挑选优秀的学子,直接入学学府,这样的话,农业学府的根基也算是扎根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