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兵从车天窗探出,抗出了巴祖卡式的火箭筒,让影厅内再次响起惊呼。
吴恒暗自点头,这段动作戏毫无疑问是影片开始以来的巅峰,无论是创意还是完成度都达到了好莱坞同类题材的一流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越。
这场营救行动过后,获得了新信息的调查组又离糯卡的藏匿地点更进了一步。
调查组在调查被营救出的糯卡心腹岩多帕的时候,发现他经常通过一个中间人,大量购买制造dp的原材料,供货商是国内的一个药材商张大安,人已被警方控制。
通过药材商,审问出糯卡在金三角的代理人,只有两个,一个不知道是谁,一个就是中间人沙先生。
行动组演了一出戏,最终钓出了沙先生,得以真正接近了糯卡集团。
调查组想要通过张涵宇假扮的身份,在沙先生的介绍下,与糯卡进行一笔交易,然后在美金中装上跟踪器,跟踪提款人,从而摸清楚糯卡的老巢。
但没有想到糯卡集团防范心也很强,互相套路之下识破了调查组,双方一触即发。
这场动作戏是继胡戈街头追逐,和张涵宇率领行动小组在毒枭据点中进行的营救行动后第三个大场面的动作戏。
而在这第三场中,两个男主角胡戈和张涵宇开始并肩作战。
这场动作戏是以吉隆坡的一家大商场为舞台的,“道具”空前的多,武戏风格自然有种浓郁的程龙式动作片味道。
吴恒一边的大脑跟着剧情,另一边的大脑则在提炼解说和评述的关键词,三场打戏,三种风格,第一场是个人英雄的风格,第二场戏则是使用了高科技手段的团队配合,而这一场戏又变成了程龙风格的大乱斗。
关键是每一场打戏的完成度都很高,他心中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已经隐隐成形。
不过紧接着的一幕让他和影厅内的观众都不自觉的被震惊到了。
在外号叫“大师”的行动组成员的犹豫愣神中,一个看起来可能只有十岁出头的孩子从包里微型冲锋枪毫不犹豫的将其击倒在血泊中。
如果说上一场打戏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那段长达3分钟的“第一人称长镜头”的话,那么这场发生在商场中的大乱斗让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兵的出场。
也许有些人对此没有太大的触动,但是当一个孩子掏出武器满不在乎的杀人时,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有冲击力的,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突破尺度。
而整部电影的基调也在这场在商场中遭遇战后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儿童兵的震撼还未走远,马上一个看起来更小的孩子进入四国联合工作组所在的警局实施了suicide bombing,死伤无数。
电影的情绪因此转为悲痛和沉重,之后的文戏通过战友的死伤、对胡戈身份的深入挖掘,以及儿童兵带来的震撼,实现了对愤怒情绪的积累并且成功的将其点燃。
如果说影片前半部是动作戏的主场,那么到此则让观众完成了代入和共情,再与片头开始在渔船上的那场残酷血腥的屠杀,前后呼应,不仅让剧中的角色对糯卡集团燃起了愤怒的火焰,也调动起了观众更深的情绪,对湄公河事件惨死的受害者和主角们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为最后一场大决战准备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而最后在丛林中突袭糯卡集团老巢,抓捕糯卡的动作戏不仅场面更大,更加惨烈,线索还更加复杂。
参战方不仅有行动小组,有糯卡集团,还有隐藏在暗处准备当黄雀的暹罗军方。
三股势力的交织,让这场决战的局势更加复杂,也更显惊心动魄。
特种交战、丛林伏击、贴身肉搏、雷区追逐、快艇追逐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堪称是军事动作戏的大杂烩,你想要的应有尽有,观众没想到的场面也有。
作为阅片量不错的影视解说类up主,吴恒也不得不赞叹一句,起码在国内,排除掉个别纯战争电影,近些年的动作片找不出一个场面和元素比这场决战还大的了。
当客机在幽婉静谧的音乐中降落,在大批警察的严阵以待和大批媒体密集的闪光灯下,湄公河事件的元凶糯卡被押送下机,字幕中交待了糯卡被判死刑。
包括吴恒在内的大多数观众却完全没有对这种看起来是主旋律的戏码感到尴尬或厌烦,反而觉得心中激荡的情绪得以释怀。
没有比这更适合的结尾了。
虽然灯光已经亮起,但影厅内的大部分观众都没有起身,或看着字幕左侧湄公河惨案真实的纪录照片,或交头接耳的讨论着电影中的一些情节。
吴恒只觉自己这一天在《湄公河》之前看的三部电影积累的郁气全都不翼而飞,他已经对第一期春节档点评视频内容充满了灵感,想要迫不及待的回家之后就开始写脚本了。
当然在此之前还是要感谢梦工厂的又一部佳作带给他的愉悦体验,吴恒双手鼓掌送上了感谢。
前排有人回过头来查看掌声的来源,有了吴恒的带头,一些同样觉得这部电影十分过瘾的观众也都零零星星发出了掌声。
外面有刚经过这个已经敞开大门的影厅的观众,听着里面传来的掌声,有点诧异:“啥电影啊,还带鼓掌的?咱们问问工作人员呗。”
第一个从影厅走出来的人听到这句话,带着兴奋的表情道:“是湄公河行动!真挺好看的,有人带头鼓掌,其他人也就跟上了,不过电影确实不错……”
“媳妇儿,要不然咱们待会看完《美人鱼》再看看《湄公河》?”
“太晚了吧……”
“不晚,这才几点?我查查有没有中间的座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