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科举终考便如期而至了,三百人坐在宽阔的大殿内,密密麻麻,鸦雀无声,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紧张,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考题,等待着最终的命运。
没多久,主考官蔡邕便如期而至,展开卷轴大声朗读起来:“今天下纷扰,内有战火涂炭,外有异族环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何以解之?何以平之,论天下一统之道。”
答题的前提不就是已经默认汉朝名存实亡,气数将尽么,否则你应该问的是“如何实现大汉的复兴之道”,而不是什么统一天下之策了。
应考的士子纷纷涌入课堂,和骊山书院的学子,一起聆听郑玄、赵嘉和蔡邕等人的儒学课程,无不被几位儒学大师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见识和容物无声的品德,深深折服,一些士子甚至当即表示如果这次未能高中,就留在骊山书院潜心读书,加深学问。
你这考题一出,你李世民想要统一天下了?将至大汉天子天朝于何地?
这其实也是对学子们政治智慧和政治立场的考验,如何避开敏感的汉朝政权和李世民的“军政府”来谈天下一统,还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抢夺天下,答题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政治立场了。
有一些家境尚好的,还钱雇了一些镖师来保护自己,毕竟山贼强人可是层出不穷,万一因此而送了命那就不值当了,特别是来自其他州郡的士子。
其实这道题是李世民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学子中有没有具有战略性的人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当然了这还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毕竟名义上现在还是大汉朝的天下。
没想到一路上,盗贼、强人几乎已经绝迹,官道修建得宽敞、笔直,十分结实, 路上车水马龙,来往商贾连绵不绝, 偶尔还能看到雄壮的骑兵在官道另一侧疾驰而过。
这让微服私访到此处的李世民心情十分舒畅,自己苦心孤诣,费尽心思所做的一切终于看到了一丝回报。
这让一众外地士子惊诧万分,渐渐地也从这些随处可见的安居乐业的场景中发现了这些州郡的不同,这原本习以为常的景象,在他们心中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一般来说,很多年轻的士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平日里都在家中苦读,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次同郡的士子结伴上路,算得上是第一次远行游学了。
“先生,弟子选择弃考!”一名大汉的死忠士子选择了放弃考试,捍卫心中的大汉荣耀。
蔡邕看了看一直在侧默默观察的李世民,沉声说道:“弃考的学子请自行离场,不得阻拦。”
见这名学子平安无事地离开了考场,周围的士卒没有一点阻拦的意思,不多一会又有几十名家境优渥的士子和外州的士子离开了考场。
但大部分士子依旧纹丝不动,开始构思答题,准备下笔了。那时候的读书人虽然有些呆,但绝不傻,没有人没看出来其中的奥妙,但大多选择了沉默或者默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