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魏渊:请李先生去衙门坐一坐
大堂中的众人,一个个神色古怪。
刑部王侍郎时不时偷瞄一下两个金锣打更人的神色,他本以为李长安拒绝六扇门总捕头,是为了加入打更人衙门。
但是现在看来,李长安对于魏渊的招揽竟然也不积极,匪夷所思啊。
两个金锣打更人是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李长安的表现实在太意外了。
杨砚和南宫倩柔来之前认为,李长安没有理由拒绝,魏渊已经如此重视,以李长安的实力一旦靠上魏渊,前途简直不可限量。
“许百户,你别抖腿了。”
王侍郎冷冷的提醒了一下,许平志讪讪一笑,停止了抖腿。
许平志实在太紧张了,打更人衙门的名声很大,但不一定有多好,加入打更人固然一步登天,但是得罪打更人会死得很惨。
所以,他又开始患得患失起来,把女儿送到这里来,到底对不对。
李长安的胆量,比他预想的可是大多了。
其实,李长安想的一点都不复杂。
这个世界上,怀庆公主和魏渊这一派的人还算正派,是可以暂时依靠的。
但是以李长安的实力和前两世的见识,是不可能每天去点卯上班的,他也有信心用自己的能力在京城站稳脚跟,成为怀庆和魏渊的同盟,而不是下属。
毕竟,魏渊再厉害,在李长安眼里不过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而已。
所以,加入打更人按部就班打工,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是绝无可能打工的。
尴尬的安静没有延续多久,李长安府上又来了一位访客,大儒张慎。
张慎是云鹿书院四位大儒之一,四品君子境,兵法大家。
此人早年所著的《兵法六疏》是大奉武官、将领的必读刊物,是大奉少有可以与魏渊相提并论的兵法家。
一袭蓝袍的张慎走入大堂,手里拿着一份诫弟子书的手抄本,诫弟子书的原稿在怀庆手里,但是内容早就从誉王府传了开去。
云鹿书院的学子听到之后,将这篇短文交到了书院,本来就打算探一探李长安虚实的张慎,就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这篇劝学立志的短文,言简意赅,行文和立意都非常高明。
原本对李长安学问有所怀疑的张慎,也因为这一篇文章彻底转变了态度,毕竟文如其人,这些大儒可都是行家,识货。
“见过张先生……”
张慎来了,连金锣打更人都起身见礼了,这可是德高望重的大儒,着急了连魏渊都敢骂的。
但是,李长安还是纹丝不动的坐着。
张慎坐在了王侍郎让出来的座位上,神色期待的说道,“小友的诫弟子书,写的真是妙啊,不知道想不想加入云鹿书院,赵院长说了,四位大儒里你可以选一位做老师。”
李长安答非所问道,“听说张先生擅长兵法,在下新作了一份兵政三十六篇,想请张先生指教。”
张慎听到这句话,眉毛顿时挑了起来,看来李长安是早有准备啊,大奉朝论起知兵,也只有魏渊敢和他叫板。
《兵法六疏》流传甚广,早就奠定了他的兵家名声,难道李长安是打算拜自己做老师了?
一定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会提前准备好兵政方面的策论,看来这次是来对了。
“小友竟然喜好兵道,从那篇诫弟子书中倒是看不出来,你且将你的大作拿出来,如果真的有见地,我就可以收你做弟子!”
张慎喜形于色,他已经打定主意了,就算李长安的策论水平再低,他也要收下做弟子。
毕竟有诫弟子书那样的功底在,就足以证明这个年轻人是个万里挑一的可造之才。
至少云鹿书院最优秀的学子,是做不出来那样的文章的。
李长安微微一笑,转头对许玲月说道,“去书房将书稿拿来。”
大堂上人很多,新来的许玲月也不好问书稿具体放在哪里,只能硬着头皮去书房找,兵政三十六篇这些字她还是认识的。
张慎不由的再度审视了一眼李长安,李长安气度坦然,身上的气势让张慎感觉到很熟悉。
就是魏渊和赵院长身上那种,长期积累了威严的感觉,一点也没有向自己请教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像是拜师,好像是一副让你开开眼界的架势。
张慎不由坐直了身子,挽了挽袖子,今日高低也要指点这个年轻人一番,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大兵家!
许玲月来到书房,只见新买的书架空空如也,书桌上倒是有一摞书稿,开头正是兵政三十六篇的字样。
她将书稿拿出来,恭恭敬敬的递给张慎。
张慎看到李长安字迹的时候,瞳孔就猛地一缩,这手字已经把云鹿书院所有人都压下去了!
大堂中顿时安静了下来,因为张慎的惊愕神色太明显了,这位涵养极深的大儒竟然如此喜形于色。
接着,所有人都看到了,张慎翻页的手在颤抖,一边看着,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李长安,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治军、治乱、阴察、将苑……
李长安只写了三十六篇中的六篇,就足以让张慎汗流浃背了。
“小友……不不不,李兄上过战场?”
张慎看完了六篇初稿,已经彻底断了收李长安为弟子的想法,因为他知道手中书稿的分量,其中的兵政见解比他还高明。
如果没有长年作战的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论述的。
众人听到一把年纪的大儒管李长安叫李兄,竟然平辈轮交,这已经足以让人震惊了。
李长安轻笑一声,“我在梦中上过战场,还打过好几年仗,所以才有所得。”
兵政三十六篇,就是上辈子诸葛亮作的武侯三十六篇,其中也有李长安的不少心血。
这些论述见解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可不是一般学子的纸上谈兵。
杨砚看着张慎失态的模样,好奇的问道,“张先生,李兄的兵道水平如何?”
张慎苦笑一声,“老夫不敢评价,不如请魏公来评判吧。”
随后,他转向李长安道,“李兄,这书稿才六篇,其余三十篇何在?”
“还没写出来,张先生就来了。”李长安淡淡的说道。
杨砚马上问道,“李兄,不知能否将这书稿借给我,我带回去请魏公过目?”
李长安没有答应魏渊的邀请,总要有个理由,这份书稿如果真有张慎说的那么神奇,也许能向魏渊交代。
人家李长安志在兵家,不愿意加入打更人衙门,是志不在此。
李长安道,“当然可以,不过记得还回来。”
他的字可是很值钱的,哪能随便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