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化远三十八年春。
京城。
会试成绩一出, 笼罩在京城上空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
成绩出来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还有些落榜的书生忍不住作诗,道尽辛酸泪水。
什么燕台挟策苦风尘,又向都亭问去津。
海国迢遥千里道, 天涯流落一归人。1
后面还有什么, 看云空有泪沾巾。2
再有什么泪溅春水只分流。3
甚至有举人直接写了弃考书。
大意是以后再也不考进士, 专心进学。
这种情况, 一般都是认为自己进士无望的,以后再也不想继续考试。
而那个神通广大的书店统计,今年弃考的举子极多。
好像是因为,看到排名第一纪元的年纪,再对比自己的年纪,不由得悲从心来, 决定不再考试。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过大,很容易让人产生绝望之感。
而他们一看到纪元的年纪,那种绝望自然涌上心头。
半世芸窗穷万卷。
结果呢?
已经不用多说了。
自然也有说,不能跟纪元比。
他们过来就是争第二的, 第二又怎么了, 第二也是好名次。
可见不管弃考也好, 继续也行。
都不是一个纪元决定的。
那些本来就想弃考的人,不过是因为纪元的存在,多了个借口而已。
所以消息传到纪元这,他并不觉得是自己的缘故。
他这份心态让人暗暗钦佩。
要是他这个年纪的普通人听到这种消息,难免会内耗一会。
但纪元才不这样,他基本不会把不是自己的过失揽在身上。
会试成绩揭晓后。
正榜的考生们, 自然要准备接下来的殿试。
而副榜考生, 真如之前说的那样,吏部准备给他们任派教职, 但个个跑得比兔子都快,要么直接不说自己住哪,让吏部根本没办法派官。
吏部也跟他们想的一样,不会太为难举人们。
不过要是有人愿意去做教职,那还是可以安排的。
可绝大多数举人,都是收拾东西回乡,准备三年后再考。
他们读书这么多年,不是为了去做教书匠。
黄卷青灯,磨穿铁砚。
为的,是做官,不是旁的。
眼看京城空了下来,三千九百多考生,走得只剩几百。
正榜的一百七十考生,无论名次高低,基本都喜极而泣。
高兴过后,则更加紧张。
殿试。
殿试要来了。
殿试决定了他们被分为具体的名次。
确定你是一甲,还是二甲,又或者是三甲。
其他的先不论,只看品级就知道区别。
一甲第一,直接是正六品的官员。
第二第三则为从六品。
二甲进士,正七品开始做起。
三甲则是八品官。
名次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后续的选用不用再说。
三甲对于真正有学问的来说,恰似鸡肋。
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考生,干脆避之不考,等到准备充分再说。
一个好的起点,就代表一个好的前途。
比如正荣县之前的县令林大人。
他做县令的时候便是正七品的官员,在正荣县辛辛苦苦四年多,方升任到六品,去其他地方做官。
而这六品,还是因为政绩突出,加上聂家给的补偿,这才没有从正七到从六,从六再到正六。
每个品级之前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一甲是不想了,二甲总要奢望一下吧。
特别是名次靠前的考生,此刻可比会试前还要用功努力。
更别说,其他考试都是官员做考官。
殿试则是皇上做主考。
甚至都在皇宫内考试。
今年听说在皇宫的主殿,奉天殿举行。
那地方可不是轻易能踏足的。
至于殿试的规则,跟其他考试差别极大。
基本流程为。
临轩发策,就是当场出题,而且只有一题策论,给皇上献策。
头一天做题。
第二天阅卷。
第三天上午读卷,确定前三名次,当天中午放皇榜。
至于考试期间,勤奋点的天子,甚至会监考。
虽然只是过来转转,但也会让考生们紧张万分。
三天之内,从考试到阅卷再到发榜,再到传制,再到唱名,甚至当场赐宴,发公服。
一气呵成。
考试时间短,放榜的时间也短。
不用焦急等待了,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