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宗忍不住感慨道:“这事也算是结了……”
张几堆三人,这辈子搞不好就耗死在张家了。
那张富户能答应典妻的事,也不全然无辜。但归根结底,也是张几堆腆着脸主动凑上去的,就先这样吧。
“只可惜没机会跟宋书生道个谢,欠着人情心里总觉得搁了事。”他叹了口气。
枣儿却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李叔,你说的这个宋书生是谁?大牛也没跟我说。”
“倒也不算啥大事。”李发宗就把宋书生提醒西娘的事情说了。
又说了他已经南下,也没机会亲口道声谢。
枣儿想了想,总觉得宋书生这事很耳熟。
过了一会儿,她忽然一拍脑袋叫道:“想起来了,来时路上赶牛的那人提过!”
“李叔,我听说那宋书生是被衙役抓去入赘了,怎的在你这边,又变成南下考官了?”
都是姓宋的书生,在书肆帮人抄书,还都长得俊,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同一个人。
其他人听了俱是一惊。
李发宗皱眉道:“甚么入赘,你也知道这宋书生吗?”
枣儿就把来时路上的遭遇说了。
这下一行人全都走不动脚了,面露迟疑。
要是不知道这事也就罢了,既然知道了,不做些什么总觉得心里难平得很。
毕竟那书生也对西娘有恩呢。
大牛犹豫道:“但咱自己也没本事,要掺和这事,肯定还得劳烦杵生他们出力。”
“县里的情况,咱们现在也清楚了,只要小心些就还安全。”
“不如这样,我自个儿回去跟他们商讨救人的事,你们先回山里,正好问问方仙儿饼糊干的交易。”
“到时得了准信,就让发宗叔带消息来接我一趟,这事就彻底了结了。”
枣儿道:“别的我没意见,我们出东西,他们帮忙,也算是互惠互利的事。就是到时真把人救出来了,后面该咋办呢?”
“书生不是说想去南方?没准身上攒了些银钱,他那么大个人,自己心里应该有些成算,咱们拉他一把也就够了。”
枣儿转了下眼珠说:“是这个理,不过我还有些别的想法。”
“听你们说,他家里好像也没别人了?这世道乱,如果真把人救出来了,他自己往南下肯定也不安全,我看不如劝他跟咱回山里?”
“回山里?”李发宗迟疑。
自从有了方仙儿,他们就很警惕有外人进山这件事情。
枣儿点了下头:“我想,他能主动给西娘提两次醒,就说明人品还过得去。咱待的地方在深山,没人带着进不去,只他一个,进去后也不可能单独出来。”
“我只是想,咱总不能一辈子在山里窝着,日后世道变好了,总得往外走。”
“以前村里那是没条件,大家读不起书。但眼下赶巧有这个书生,不如就商量一下,带进山里,让咱各家的崽子跟他学些字,咱们再匀他一些吃的,给个住处,想来他也愿意。”
虽然山里的条件也不算好,但书生救出来后,肯定不能回村,独自南下又很危险,大概率要风餐露宿。
住他们那山洞总比睡路边强吧?
更别说还有方仙儿庇佑,以及它给的各种可口吃食。
宋书生都被抓去给人当赘婿了嘛,想来对当今世道的险恶也有数了。真不如跟她们进山实在。
当然,她们也确实需要宋书生。
不说别的,有他在的话,方仙儿吃食包装上的那些字,也就能知道意思了。
再就是为了孩子。
像他们这样在地里刨食的村人,谁家没几个崽?谁不想让家里孩子读书?
读书有出息,有大用,能叫祖坟冒青烟,几乎是刻在大家骨子里的想法。
就说那宋书生吧。
要不是城里乱,他又长得太惹眼,只在书肆里给人抄书写字的,动动手指,不比下地干活轻松?
众人讨论了许久,最后观念达成一致,都觉得这样可行。
李发宗表态道:“枣儿说得有理,咱就这么办。不过大牛,咱已经好久没回去过了,你爹娘定是很担心你,这事还是让我去办最好。”
“况且那书生救了西娘,也是对我李家有恩,于情于理都该我去。”
大牛想了想,觉得也是。
这次他家就出来了他一个,爹娘许久见不到人,肯定是要操心了。
他点头答应下来:“那发宗叔,你多多注意,等我回去得了方仙儿的口信,就来接应你!”
“行!”李发宗点了下头,转身就要往县城的方向走。
枣儿又想起什么,开口将他叫住:
“叔,你等一下,我突然想到个事儿。”
“你们说的那些人,既然那么本事,不知道能不能弄些吉贝来?”
吉贝就是木棉。
北方不长木棉树,要御寒一般是往被褥里填杨柳絮之类。
还有原来在村里养鸡鸭鹅,掉的毛收集起来也能用。
在山里,夜晚要比在外面冷,过阵子又要入冬,以前的被褥就不够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