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唯识三十颂

关灯
护眼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般若心经幽贊》——

第三个依他起性当中我们观察我法本空,显现的二空真如理,叫做圆成实性,这个是简单的说法。我们看详细的说明,在唯识观法当中有三段,唯识的观法,简单的说它的重点在破徧计执。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这个地方说明,观的名称叫唯心识观,那么应该怎么修,所谓在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地方不拣别时间、处所,我们对身口意的造作,都应该观察“知唯是心”。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要知道,这都是心中的影像,乃至于一切境界。这些亲属的境界,冤家的境界,我们内心当中假设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若心住念,皆当察知,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而已;离开了心这个法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落入无记或者向外攀缘的情况。简单的说修唯心识观就是知唯是心。这个地方什么叫知唯是心?看第二段说明: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就是说我们的内心跟冤家接触,跟我们不喜欢的接触,我们产生一种压迫的感觉。跟我们欢喜的亲属接触,内心当中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从唯识的角度,这个压迫的感觉是自己的内心想出来的,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像,业力把这个果报现出来。我们把它安立做:你是我的冤家。你安立这个名言以后,它从今以后扮演的是你压迫的感觉,我们对某一个人安立好的名言:你是我的亲属、你对我是帮助的。那么它从今以后就扮演你亲属的感觉,它就不断的对你释放温暖。所以所谓的压迫、温暖都是我们自己的名言安立了以后,对我们自己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外境它只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这个意思。看第二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总是觉得牛奶的东西对我非常的滋养,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内心就感到快乐,心情也特别快乐,身体也特别的健康。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建议我们出家众,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众生结恶缘。

我那个时候为了对治,就开始诃责牛奶,安立牛奶不好的名言,这个东西是杂染相、不清净相。那个时候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就是说它对我已经不是滋养了。牛奶本身它没有长短好恶,是非得失,牛奶本身就是…它那样就是那样,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现出来,它对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功能,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你在佛学院遇到三十个人,这三十个人对你是一个伤害,或者增上,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每一个人只是在酬偿过去的业力,如此而已。但问题是我们心中的徧计执就让生命变得很复杂了,这个徧计执就是我们心中要破的。好,我们再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一切的境界本身是离相的,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相貌。那么这个相貌为什么会有差别相呢?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法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出来的。

过去有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她的徧计执…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她对大儿子特别讨厌,对小儿子特别喜爱。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母亲到大儿子寮房一看,这个大儿子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看了非常生气,摇摇头,叹口气就走了。那么这个母亲就接着到小儿子寮房一看,小儿子也打瞌睡了,手上也拿本书,但这个母亲就非常欢喜,点点头走了。

晚上父亲回来问,两个儿子今天的用功情况怎么样,母亲就报告她的心得,她说大儿子非常懈怠,怎么说呢?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平常不拿书本还不见得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没有善根、懈怠。小儿子怎么样?小儿子非常了不起,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即使打瞌睡了,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你说这个人多精进。

以上我们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就是说她的心中这两个儿子,“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她就是现出一个影像。但母亲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从因缘所生法说万法唯识,我们可以判定如果母亲不修止观对治,她跟大儿子生生世世结恶缘,这个结解不开,佛也没办法,她跟小儿子结善缘。说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不分别,这个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就是业力所显现出来,你造了什么业,它就很如实的变现果报,问题是我们的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产生很多的想念,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执。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我们刚开始先破妄——破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这个意思,先修无分别智。好,看第三段问答事宜: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唯识的观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天台宗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利根人。我们不要说我们是利根人,我们说我们是钝根人;唯识学是认为刚开始是先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它是两个次第。所以唯识学是认为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的空性以后,这个时候才观依他起,才从空出假观缘起法。为什么要这样子?蕅益大师回答说: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我们刚开始不破徧计执,直接用妄想修空观,我们就捏造一个空的影像出来,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动,这个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执直接就入空。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善知识,禅师就问善知识说,坏劫到的时候,大火把这个世界都烧掉了,佛陀在《楞严经》上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时候善知识说“坏”,禅师就不服气了,《楞严经》说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你怎么说大火会把常住真心烧坏?善知识说,我说的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

就是你读经典以后,你自己捏造一个影像,这叫常住真心,这个刚好是生灭法,是心中的影像。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断惑才证真。你一定是先破执才立,你不能马上建立一个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

你看我们经典上对心识的修行,我们把大小乘的经典都汇归起来,对心识的态度只有两个态度:

第一个、否定法门:就是告诉你,心是罪源,是罪业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刚开始我们对心是诃责的,是否定的法门。

第二个、肯定法门:有些经典里面,佛陀处处赞叹心识,说“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这念心跟诸佛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个是没有差别。

这样初学者就矛盾了,我对心到底是应该诃责它、还是肯定它?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你刚开始先破——彻底的否定,等到这个妄想被你破坏以后,你才能够直下承当,再重新肯定。所以刚开始从假入空破执,然后再从空出假,再肯定你这念心有无量的妙用,依体启用,修六度万行,这个地方是说这个意思。假设你不照这个次第,你一切时就是观一个空现前,那么你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第一个,你不破戒律也不诽谤善法,那么你就是有福报力了,生到无色界天去了。因为你一定要观空的嘛,这个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这就是到无色界天去了。

第二个你因为空相破戒、破见、诽谤善法、诽谤戒律,就直堕阿鼻地狱,因为你错认消息,所以佛陀说空要先破执。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使令众生,刚开始强观无性,知道无性,知道如梦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够依体起用。

所以整个修行的次第都是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现在把这个偈颂消释一下。三性的安立,我们先看第二段,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在生命当中第一个会面对到由业力所招感的果报,包括我们自己的果报,正报,还有外在的环境,不管好坏,我们只有认命,因为这个都是业力所变现。第二个我们所要破的: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我们跟果报接触的时候,心中捏造了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给我们众生产生很多的误导,这个地方正是我们所要破的。破除心中的妄想名言,破除妄想以后就证得“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成就我空、法空的真理。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第二十八面,这个地方就比较简单,这一科简单带过就好了。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是般若经的问难,说唯识学安立了三性,但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说一切法空,怎么会有三性?以毕竟空的道理来安立三性。这个般若经就以毕竟空的安立破除三性,这个地方天亲菩萨就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看蕅益大师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这地方意思是说,当然我们今天对一切法了解,安立了三性,三性就是说有些东西是因缘所生法,这是你不能改变的,你造的这个业就有这个果报,叫依他起性。我们对依他起性产生的妄想执着,这叫徧计执应——该破,破了徧计执证得空性的道理叫圆成实。有些人会在这个上面产生执着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再安立三无性,来破除我们对三性的执着。好像说我在黑板上写三个字,写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要你从这个字明白道理,懂了以后再把这三个字擦掉,你不要在文字上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安立三性,又同时安立三无性?就是怕你在这三个法上又产生执着,所以我们看第一个徧计所执性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破我们对这个徧计执这个法的执着。依他起性安立生无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对圆成实性又安立胜义无性,就是所谓的我空、法空也是一个假名安立的,不要把空当真实用。所以: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地方我们唯识相都讲过了,唯识相当然主要就是讲一些因缘所生法。明天下一堂课,我们还有一次会把它全部讲完,唯识性就是非因缘所生法,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是因缘所生。但是我们到这个地方都是讲,你造什么业得什么果报,那么得果报的时候,起什么妄想,又起颠倒,又去造业又得果报。现在就是说我们从果报当中,我们跟果报接触,要把愚痴的等流性从这个地方把它截断,让生死不要再相续了,就是把三界的妄想,把它截断。

当然,你说我这样子不要想了,不对,你换一个方向,想极乐世界,想佛法的妄想,这个是可以的。但这些杂染的妄想——徧计执都要去掉。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改一个方向,当然就是要靠修观。所以你也不能说,我要对治妄想,我什么都无想,什么都无想,你来生就到无想天去了。

就是说要破的是人世间没有意义的妄想,但是你所要取代的是佛法的想。

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是由你的妄想,不断的创造出来,谁障碍了我们?自己的妄想障碍自己!但是你说我完全都不想,但是你要注意,诸佛正徧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往生净土,你还得靠想,你要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这也是想。

所以这个转,在唯识相里面就强调了一个转变,转变我们错误的妄想,在清净的三宝的想里面活动,不要在杂染的地方去想,就说这个道理。

你有这个想法,你就很容易去造这个业,就很容易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你来生又继续想,又去造一个业得果报,就是这三界——十二因缘的力量你就没办法切断,切不断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切断你妄想的等流。佛法说你不能生断灭见,那怎么办呢?水流要疏导,再开辟另外一个妄想,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好好的想,皈依、拜忏、修止观这都是要靠想,启动你清净的想。

当然你要启动你清净的想,你就要学习教法,所有的想都要闻、思、修。你必须对历代的这些圣贤所留下的法语都要学习,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想。就是佛法要有传承,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乱想,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唯识相,有没有问题?我们还有一次就把《三十颂》全部都跟大家讲完了,还有一次。下次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个、唯识性,讲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所依的理体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

第二个、讲到修止观的次第,有五个内涵: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整个修止观的道次第。它每一个阶位的内涵是什么?它的重点是什么?讲到修行的位次。

唯识学,当然有些人他觉得很难,我觉得唯识学是这样,你要抓住他的观念。我以前在佛学院,七十六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海公一再告诉我们一个观点,那时海公是我们的院长,他说:“你要用义理来引导文字,不要用文字去引导义理,你在名相上转,你跑不出来,你要抓到它的观念,你就知道这个名相在讲什么,而且你知道这个观念名相容易背起来,你用义理来摄这个文字相,你观念懂了,这个文字永远不会忘掉,你在这个文字上打转,不知道他讲什么道理,你这个名相很容易忘掉”。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读佛学院,我们第一届民国七十六年在净律佛学院的时候,海公告诉我们:

研究教理用义理来摄持文字,不要用文字来摄义理。

大家从这里去体会。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说没我也能杀恶灵,现在哭什么 满门冤种炮灰,皆由师妹带飞 止战星空 空神道权 寻死不成,女帝竟然馋我身子 徒弟个个不简单 封天龙皇 斗邪气 金言在上 我在冥界被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