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论师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念传给第二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所谓的熏习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业,我要把业力的功能传给你,这两个要同时存在。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就是说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来熏习,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你不能够说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么这个手帕怎么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业的时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么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背后有一个不造业的心识在那个地方静静的等待,它不造业那干什么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恶业的功能,帮你记录下来。所谓的持种心。
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心识跟第六识同时存在。当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功能吸收起来。那么第六识造业的时候是哪一个在保存呢?因为第六识已经在造业,当然就是第八识。可见的在粗显的心识背后,一定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负责保存的功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异熟心
前面是保存业力,第二个是释放业力。当这个业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第八识还有一个功能,把这个业力释放出来。
怎么知道有异熟心呢?
在《成唯识论》当中,这些大乘的论师就引用十二因缘来说明,大乘论师告诉小乘的学者说十二因缘是大小乘共许。佛陀不管在大乘经典,乃至在小乘经典,都说明了有情众生的生起的因缘,是有十二种因缘而生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三界的流转?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我们刚开始动了一念的愚痴,所谓的无明,在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当中产生一种人我的对待,就是所谓的无明,把一真法界变成一种两分的法界,有我跟你的差别,那么这种无明以后就容易造业,有我跟你就容易造业,无明缘行,这个行就造业了。
那么这个行就缘识,造业以后就保存在这个识。这个行缘识就是前面的持种心,你造什么业,你就会创造什么心识,你创造一个善业,你就创造一个善业的阿赖耶识,你创造一个罪业,就是恶业的阿赖耶识,所以行缘识就是持种心,现在我们探讨识缘名色,这个识当它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会创造各式各样的名色,这个名就是精神,色就是色法了。所以名色就是一个有情的身心世界,可能是一个地狱的名色,可能是一个人天的名色。佛陀说识缘名色,大乘论师就问小圣学者:“这个识,请问这个识是什么识?”小乘学者说:“这个识也可以是第六意识,第六识是可以变现名色。”大乘论师说:“这个是不合理的:
一个心识它要变现果报,这个心识必须是无记性的,完全是无记的。
因为你今天要把业力释放出来,你本身能够释放的仓库一定是中性的。如果当异熟识的心识是善的,那么你就不能变现恶法了。如果你这个体性是恶的,就不能变现善的。所以身为异熟一定是要中立,要能够变现果报的这个心识本身一定是无记性。所以第六意识它有善恶,不能够做异熟识,不能做异熟识,佛陀在十二因缘清楚的说到识缘名色,那么这样子识缘名色是不能建立的,心识创造一个身心世界,这个心识不是第六意识,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从异熟的功能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一定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来负责把业力转成果报。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这就是说在三界六趣的生命当中,它有一个依止的自体,比如我们今天说一个人,有时候你去外面工作,去外面读书,但是你迟早要回到这个家,这个家就是你的依止处。那么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一期的生命,这个身心世界也要有一个自体,怎么知道三界有个自体的?大乘论师说,比如你出家修行以后,你努力的持戒,努力地拜忏修福;持戒修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照讲你现在的资粮应该不只是做人而已,应该到天上去,那是一个天上的资粮,你如果把你这十几年来的用功的这些业力,你去看经典的对照,起码是诸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这个因果怎么建立呢?
就表示你这个人的果报有一个自体在执持,果报还没有结束,你今生十几年的修行的业力先保存着,因为这一期的果报还有一个自体,这个自体还没有消灭,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了。如果没有第八识,你起善念,你就应该马上变成天上果报,你起恶念从天上果报又马上变成地狱果报,你这个果报应该今天明天马上变化了,但是你今天起善念恶念你还是个人,表示你这个果报,他有一个自体,他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出来,还没有释放完。
就像电池的能量还没有消耗完,所以在三界的果报当中,它有一个自体在,这个自体的能量没有释放完之前,你这个果报要把它受尽,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为什么不能说第六识?因为身为三界果报的自体,它必须要普遍性,普遍三界九地。第六识不普遍,在无想定的时候,这个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那无想天的果报谁来执受?就没有人执受了。所以说从三界的趣生体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
第五个、寿煖识
寿就是寿命,这个煖就是温度。那么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的分别的功能叫心识。《成唯识论》说,从经典上说,寿煖识三个是互相摄持,如果一个东西消失的,其它两个也消失。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可能做梦也可能不做梦,我们不做梦的时候,第六识完全休息了,第六识完全不活动了。我们在睡觉第六识不活动的时候,我们内心等于是一个粗的心识全部停止下来,但是我们身体的温度还在,寿命也还在。表示说我们的生命还有一个心识在,因为寿煖识是相互摄持,有温度就一定有寿命,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但这个时候没有做梦第六识已经不活动了,那么大乘论师就问小乘学者:“请问这个心识是什么?”因为你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你有温度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心识是什么?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教对于死亡的判定跟一般的世间不同,世间的医学当中,这个人心脏停止了这个人说明生命就结束了,这是一个死人。佛法不同意,心脏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败坏。佛法认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温度——寿煖识。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没有寿命也就没有了第八识,第八识只要一离开,这个人身体马上冰冷,这个地方就是说寿煖识这三个是互相摄持的。
第十个、染净心
染净心就是说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并不是在于这个业力,说你造了很多的善业,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佛陀,虽然你造那么大的善业,你还是个凡夫,阿罗汉可能什么善业都没有造,但是他是一个圣人。所以:
凡夫跟圣人不能以造业来判定,要以染净的心。
凡圣的差别在于——他的心识有杂染,所以是凡夫,这个人的心识清净,所以他是圣人。
那么假设没有第八识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有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没有第八识来持种来保存功能。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时候起恶念,我们开始忏悔、对治,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佛堂去的时候,修止、修观,内心也是一片寂静的,有时候跟止观相应的时候,内心也能够跟止观的法相应而进入到一种清净的境界。你内心在一天当中偶尔也会生起清净心,但是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
染净心——圣人跟凡夫的染净是约着第八识的功能,而不是约现行。
就说你偶尔生起一个善心,但是你第八识的种子当中,杂染的功能没有破坏,你还是个凡夫。
假设不安立第八识完全用第六意识,凡夫跟圣人就没办法判断。
你今天可能是一个圣人,明天变成凡夫,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的功能,才能够安立凡圣的差别。
这十个只要你能够接受其中一个观念,你就能够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不必十个都全部认识了。这个是大乘的论师根据教理,从理论上的推度而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我们根据圣言量,从佛陀在经典上的开示的法语,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段的经文,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段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曾经说过,无始劫来我们凡夫在无始流转当中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可能造了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一切法是指现行的果报,我们在三界当中也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果报,我们也做过转轮圣王,也做过蚂蚁,也做过种种的各式各样的果报都做过,那么这无量无边的种子跟现行的果报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因为有依止处的关系,把种子保存下来,所以才有三界的流转跟涅盘的成就。
如果说我们的心识没有保存的功能,只有造业的功能,造完业这个业就丢掉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界流转,也不可能有阿罗汉的出现,因为阿罗汉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来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码要三生才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没有第八识保存的话,你死了以后,你的功能又归零,来生又归零,就不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有阿罗汉果出现。
换句话说,有三界的流转,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个保存的心识,那么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人到三恶道去,你说一个人到地狱去,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业才到地狱去,一个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业,乃至一个人要成就阿罗汉,他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每一个生命都重新开始,那很多业都不能成就,就没有所谓的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当然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相,但是从义理上应该知道除了造业以外有一个依止处,那么这依止处只好说是第八识。
二、《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前面一段的经文,佛陀没有说明心识的名称,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这个心识,说是阿陀那识,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我们的心识,除了造业以外,还有一个保存的功能,那么这个保存的心识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细。
这个心识当中,它里面的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阿陀那识我对凡夫,这个于指的是二乘,于诸法实相有所愚痴。我对凡夫跟二乘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因为“恐彼分别执为我”。你跟他讲第八识的,他把第八识当作我,反而产生障碍了,这就是佛陀不讲第八识的主要原因——这个人善根不够,讲了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变成障碍。
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这段的偈颂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先讲譬喻再合法。先看譬喻:像大海遇到风的因缘,生起很多的波浪,那么这个波浪当然是没有间断的,因为这个风没有间断,这波浪就没有间断。这比喻说藏识海亦然,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还没有停止造业,三界的波浪就不可能停止。这个波浪就是我们三界,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我们不断的造业,由过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报,再用这个果报去造业,造业又变现一个果报,所以使令因果的相续。
从这三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在经典上是讲到有微细的心识,所谓的第八识。《楞严经》也讲到三种相续,有情众生有三种相续:
第一个、果报的相续:我们相信我们有无量的生命,你前生有一个生命,你来生也一定有一个生命,等到你来生以后,你再来生还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穷尽的。我们没有一秒钟是没有生命的状态,不可能!你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停止。就像那个波浪,一个波浪结束一定接一个波浪,中间不可能有空隙,所以《楞严经》讲: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中间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的空档。
第二个、业力的相续:这个业力你只要造了,业力绝对不会失掉的,不管你是一百劫、一千劫之前造的,只要你敢造,这个业力就一定被记录下来,所以第二个叫业力的相续。那么果报跟业力为什么会相续?主要就是:
第三个、心识的相续:我们心识刹那刹那生灭,你前生是一个女人转成一个男人,那男人又变成一个天人,天人变成蚂蚁,外表的果报一直变化,但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识,它是一直的相续下去。所以:
果报相续是由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是由心识的相续——所以心识的相续就造成了因果的相续。生命就这么回事。
过去在英国有一个小女孩,这小女孩她三岁还是五岁的时候?会讲话的时候,她就跟她妈妈说她要去找她的儿子,她妈妈说你去找谁的儿子,你这么小你哪有儿子?就骂她,骂她她就哭,哭的话她还是说要找她的儿子,结果她父母亲没办法就打她,长大以后她就不敢讲了,找儿子会挨打挨骂的。等她后来是到了三十几岁了,她结了婚也存了很多钱以后,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她根据她的记忆去找到她的前生(就是另外一个身份),找到她的前生的地方,她七个儿子都还在。
她前生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她前生生活非常的苦恼,她先生很早就过世了,她一个人去抚养七个儿子非常的辛苦,后来生病死掉的时候一直很挂碍这件事,所以她今生的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种使命感要找到她前生的七个儿子,结果她找到她七个儿子的时候,她的老大已经六七十岁了,最小的儿子也都四五十岁了。后来英国的广播公司就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全家团圆的事情都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前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今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七个人在一起,老大在电视上还说,说坐在我前面那个是我母亲,但是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
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没错,表示说果报是变化,因为前生的果报是她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今生的果报又是她阿赖耶识当中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但是她有相同点,就是它的阿赖耶是一个,她的个性思想会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她心识的水流是能够贯穿下去,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生命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相续。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佛法把有情众生的根本是把它判作第八识,这个地方跟外道有所不同,外道认为生命的根本是我,神我。外道的我是不生不灭的,他不受熏的,你造善业这个我也是这样,你造恶业这个我也是这样,这个是严重的违背因缘法。
有人问就问佛弟子说,你说我们外道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对,是一个我执,那么你说你生命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也是我执,不能这样讲,佛法安立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你昨天的阿赖耶识跟今天阿赖耶识有变化了,因为你今天又多拜几拜佛,又多听了一些课程,你阿赖耶识善的功能增长。所以佛法认为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但是他认为这个生命的根本是生灭变化的,它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受熏。外道的神我是不受熏的,这个不合理。这个地方大家要想一想。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