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尊朝堂重臣,故有所耳闻。现在,是由令兄司马朗代管家事吧。”云汜道。
“全仰仗家兄,我司马氏才未收兵戈之灾。”司马懿叹道。
司马朗,字伯达,司马防长子。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进入洛阳,关东各州郡军队起兵反董。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但是李邵不听其言,果然造生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
之后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当时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该一起西迁,而司马防因战乱四起,因此要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但是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便抓住他去见董卓。
因司马朗与董卓死去儿子同岁,董卓并未直接杀了司马朗。而是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因此我颇为看中你,现在为何要背叛!”
司马朗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
董卓听完很满意,也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
司马朗虽暂时以托词哄骗过董卓,但也知道董卓一定会败亡,唯恐自己会被留下,便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偷偷地回到家乡。
回到温县之后,司马朗又向乡中父老长辈们建议,河内郡与京城相邻,董卓与关东起兵群雄之间的战火一定会波及于此,这里将会成为乱世战乱频繁之地。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时,先到黎阳投靠统领兵马的乡里姻亲赵威孙,然后观察时势。
但是父老长辈们都恋旧,不愿意跟随司马朗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前往。
数月之后,关东诸州郡起兵数十万人,大军都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群雄们因各怀鬼胎,所以难以统一行动,因此有些士兵便劫掠当地百姓,造成人民的死伤超过半数以上。只有司马氏举族搬迁,未受祸乱。
“那胡昭兄又为何与仲达到了一块?”云汜问道。
“我也是为避董卓之乱去了冀州,正好在魏郡遇见了仲达,我二人相谈甚欢,就在黎阳住了下来。”胡昭说道。
“孔明颇擅书法,在我们这一带颇有名声,只是无意仕途才名声不显。”司马懿对于这位好友的才干,还是很看中的。
“原来如此,只是二位既在黎阳,如何被困在这河东了?”云汜又问道。
“说来惭愧,之前在河内时我就与同郡周生不合,本来搬往黎阳后,也就没见过面了。不过他未逃战乱,最近也到了黎阳。我二人本就不和,他如今又纠集了几十个地痞流氓。为报昔日之仇,竟乘黑夜把我自家中绑了出来。”司马懿叹道。
“令兄未曾发现?”云汜问道。
“那周生知道司马家势大,绑了之后就逃往洛阳一带了,司马朗知晓之后,一时间也寻不到人。无奈我只能先一人前往,终于在渑池一带找到了他们,把仲达救了下来。”胡昭说道。
“孔明高义!”不知胡昭费了多大力气,才能在渑池找到司马懿,此种艰辛,是一句话概括不了的。对于敢做如此之事的人,云汜是真的佩服。
“若没孔明拼死,这次我怕是凶多吉少。之后我们本欲回北上回冀州,途经这河东郡,恰逢此事,就被困在此处了。”司马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