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关灯
护眼
247.第238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238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不需要告示牌,李明一行人也能很直观地分辨出平州与幽州的交界线。

因为,燕山在平州的那一侧,全秃了。

和草木丛生、充满“野性美”的幽州一侧泾渭分明。

这显然不是因为天气转寒,草木凋敝。

冬风不至于不度山海关。

事实上,平州那一侧山上的树,都被人砍了。

连树墩子都没留下,只在原地留下一个个大坑。

李明记得,当他今年年初离开辽东时,燕山还不是这样子的。

一眼望去,整座山脉就像自从他走后连续996加班了一年,毛都掉光了。

而加班的成效也十分明显。

燕山在短短一年之间,几乎快走完了黄土高原上千年才走完的历程。

当然,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这一点,还不至于让辽东呈现出一些“超越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李明感到不对劲的,另有原因。

“明儿,平州……是在下雨么?”

李令手搭凉棚,疑惑地向东北望去。

远方的平州似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云倒是不黑,晴不晴阴不阴的,弥漫了整片天地。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晦暗不清的色泽。

那是雾霾……

辽东居然起雾霾了!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一千多年的大唐!

李明的嘴角止不住地抽搐。

“并非下雨,那是咱辽东特有的天气,我也说不清是啥,大约是天冷吧。”

长孙延随口替李令解答,将空气质量问题一笔带过。

一行人离开了如同荒郊野岭的幽州边缘,正式进入平州地界。

一踏上平州的土地,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道路陡然变得宽敞平坦,马蹄踏着毫不费力,让经历了半个月颠沛流离的众人,屁股难得轻松了一回。

街道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或是行商,或是赶路的工匠农民。

不论职业,大家的步伐都忙而不乱,洋溢着无穷的活力。

“好热闹,这县城之外的道路也能有这么多人,竟不输长安闹市?!”苏定方有些诧异。

初唐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动乱之后,人口还处于爬坡的增长阶段。

离开城墙,乡里乡间的道路上一般是没什么人的。

李明一行人横跨中原数千里,一路上见惯了萧条冷清,突然在野外碰见那么多往来的路人,竟有些不习惯了。

这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给了初次来辽东的众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久闻辽东繁荣,今日亲眼得见,竟能远超我在宫中所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杨氏不由得感叹,笑吟吟地望着李明。

对儿子的自豪是掩藏不住的。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还没进城呢,往里走还要热闹呢!”

长孙延很享受首都人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点也不谦虚。

李令同样对弟弟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在自豪之余,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她的良人崔挹也有同样的感觉,附在她耳边轻轻说了几句。

李令点点头,又策马来到长孙延和李明同乘的那匹马边上,低声问:

“这条道……该不会是驰道吧?”

根据贞观律,驰道只能陛下的车驾可以行走,其他人要借用,必须得到陛下本人的许可。

这些来来往往的平民,包括李令自己在内的李明一行,多半是没有得到陛下的许可……

“不是。”长孙延回答地自信满满。

在这条路上走过一遭的崔民干一愣:

“不是吗?”

“当然不是。”长孙延拍着胸脯:

“我们对原本的驰道进行了全面的拓宽和加固,怎么能是同一条路呢?”

众人战术后仰,肃然起敬。

律令好像确实只明确禁止了擅闯、或者毁损驰道,而没有说对驰道进行改造修缮会有什么处罚。

因为长孙无忌在参与编纂《贞观律》的时候,大概没有料到会有人敢玩这么一出,而自己的好大孙也在这伙胆大妄为之徒之中。

“人多好啊,人丁兴旺才是福啊。”

老太太张出尘最爱热闹了,她坐在马车里,笑呵呵地和老伴儿说着。

“呼……是啊。”李靖终于能坦然地松口气了。

人多,意味着治安好,没有强盗山匪下手的空间。

这样他就不必坐在马背上全程警戒,可以和老伴儿在车里休息休息,把护卫的重担丢给后生仔苏定方了。

他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不该心生二念,作死养了支私兵。

更不该被李明殿下给发现了。

和他那忌惮李靖才能的老爹不同,李明殿下可是真一点儿也不见外啊。

本着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可劲儿地使唤李靖。

一点也不因为李靖是一朵年迈七旬的娇而怜惜他。

连李明自己的禁军都敢交给他,让他完全负责自己的护卫。

也不怕李靖真的心怀反意,真一刀把他给嘎了。

这如燕山一般厚重的信任,让李靖有些吃不消了。

早知道会这样,李靖觉得还不如当初向李世民陛下坦白,伸长脖子来一刀。

起码轻松。

长眠比睡眠不足好多了……

“明哥,怎么样?辽东官民一心,取得的重大成就,一切都是依循了你定下的方针。”

长孙延拍拍坐在前面的李明的肩膀。

难得有向家人吹逼的机会,可明哥却出奇地安静,让长孙延不得不越俎代庖了。

“咳咳!”

李明重重咳嗽了一声,看着前方那浓浓的雾霾,僵硬地点点头:

“嗯,我看出来了。”

越往前走,他就越能闻见pm2.5爆表的气息。

对孤陋寡闻的唐朝人来说,大概会以为这是“东北风情”。

而对李明来说,这大概意味着,年度体检报告里会多出好几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或↓箭头。

奶奶的,辽东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要不要这么高啊,这给大地剃光头的效率也忒高了吧……

…………

现在是秋冬季,燕山的气温已经降下来了。

不过李明一行无需冒着严寒翻越大山。

他们可以走东边的滨海古道(也就是后世的辽西走廊)。

通过临渝关(即山海关),就能进入辽东腹地。

因为现在气温低,燕山与渤海之间的滨海古道上,滩涂烂泥地已经冻硬了,可以供不拉重车的马队进出。

再过上几百年,待唐朝的这段温暖的间冰期结束,这条辽西走廊就将彻底从海底显现,让东北的各族老铁真正快乐起来。

但在海平面高企的唐朝时期,这条狭窄泥泞的古道还名不见经传。

西边是燕山脚下,连片光秃秃的地块中间,偶尔会冒出来几块金黄的农田。

东边则是茫茫渤海。

一派田园景象,平静而闲适。

清新的海风吹散了雾霾,让李明的脑子也欢快地运转起来。

如果自己推进一下历史的进程,用人类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提前造一条永久的、能走大车的高速公路呢?

那么,来往辽东与内地的商旅队伍,就无需绕道崎岖的燕山山路了……

问题是,改造烂泥地有没有可行性?

等土木老哥薛万彻回来后,要不问问他?

“算了算了,我还是别大兴土木,当秦皇隋炀了。”李明冷静了一会,暂时打消了这个宏大的土木项目。

在唐朝给冻土修路,相当于在现代给太平洋加盖、给喜马拉雅装电梯——不太现实……

“快看!他们在干什么!”

崔挹惊愕地指着在山脚下耕作的农民。

“怎么了怎么了?”

这一嗓子,当场把苏定方给喊激灵了,警惕地拔出佩剑。

禁军也立刻紧张起来,握紧手里的马槊和弓弩。

“敌袭?”

刚刚还在抱怨啥活儿都干的李靖,也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准备带头冲锋。

军人们屏息凝神,仔仔细细地望向山脚下的农民,眼光似火。

可是一群人怎么看怎么觉得,那些农民并没有什么可疑的举动,真的只是农民而已。

“快看他们在收割什么!是稻子,稻米!”

崔挹小老弟终于把一句话喊完整了。

苏定方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有一种照着小崔的脑壳就是一刀的冲动。

人家收个稻子,关你什么事?

“辽东居然能种大米?我没有看错吧,这还是辽东吗?幽州北部的土地也种不了吧!”

崔挹无视军人们无语的目光,还在那儿激动地喊:

“这不是只能种些小米高粱之类的吗?”

经他这么一提醒,大家才发现了不对。

按照原来的时间线,东北地区第一次出现水稻,还得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渤海国时期。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天志 网游之永不遗憾 超职业太阳 DNF之重返2008 西游之万法妖帝 天赋:与世无争 LOL:电竞圈第一魅魔 祸绝诸天从东方不败开始 从神明开始 唯我独法:我在都市修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