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侯君集等三人疑惑的目光中,一个邋邋遢遢、浑身臭烘烘的老道,一边揉着屁股,一边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
袁天罡当时正在长安的破道观观想河图,即将有所悟。
忽然冲进来一群官差,把他绑上快马,一路颠了几千里颠到这鬼地方。
大屁股都裂了,气死偶类。
“哎呀,袁天罡袁大师,您可总算来啦!”李明蹭地就从座位上蹦了下来。
韦待价十分疑惑:“殿下,这是……”
“这就是我向长孙延他们保证过的,能帮助我们选拔合格官吏的奇才啊!”
李明难掩激动,握住了袁天罡的手:
“道长,我托您所做的数学题……不,天地大道的推演问题,您都带来了吗?”
袁天罡本来还在嘟哝抱怨,一听小贵人如此诚心求大道,心情立刻美丽起来:
“有有有!”
他还记着李明开出的空头支票,要在辽东这片处女地上开宗立派呢!
从臭烘烘的衣服里,掏出一叠臭烘烘的草纸。
李明瞟了一眼,题目的画风大致是这样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试问:三个数字共有几种排列法?”
不算难,给没接触过行测的预备公务员们当做逻辑试题,难度刚刚好。
“不错,很不错。”李明如获至宝。
袁天罡不无得意,同时提醒道:
“小施主,这开宗立派、广纳信徒的事……”
“没问题,我第一时间就让我手下的官吏们研习道长的精髓!”李明信誓旦旦道。
袁天罡嘴角咧开。
韦待价疑惑地凑了过来:
“殿下,这真的能用来……选拔官吏?”
李明肯定地点头:
“只要把里面的玄学内容全部去掉,就可以作为题目给吏员们考了,像科举那样。”
袁天罡刚咧开的嘴角僵在了半途。
把最精华的玄学去掉?
那他的道家法门还剩个啥?
…………
全辽东第一场行政能力测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考试每年一次,面对营州和平州的所有人。
十六岁以上,性别不限,只要认字都能参加,择优录取。
这种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形式上与科举几乎无异,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
加之李明在乡间大力推广教育,农民们在农忙的间隙,争分夺秒地学习。
所以两州的识字率稳步提高,有志青中老年们踊跃报名
同时,营州新纳入“体制”的旧吏员们,也都要参加这次考试。
考试被刷下来的吏员,并不简单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而是综合工作实绩,由新设立的“人力资源委员会”逐一谈话。
以去留自愿为原则,想走的,分给田地耕种。想留的,下班后统一组织学习参加培训。
以这种温和的方式,辽东逐步建立完善一套成熟稳定的官僚体系,避免了极端亭长、邮递员和图书管理员的诞生。
“让我看看那不靠谱的道士出了啥科举题目。”
韦待价拿到试卷,好奇地看了一眼,第一道题就不会了:
图形推理,以下四幅图中,请找出与其他三幅不同的图案:
甲、w
乙、(_)
丙、
丁、(_)
感受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遭遇了重大挑战,韦待价不禁冷汗涔涔。
薛万彻瞄了一眼,立刻回答:
“这不明显选甲吗?”
韦待价:“为什么?”
薛万彻:“因为只有甲的图形有两个实心黑团子,其他三个是空心的。”
李明恰好路过,听见两人的对话,惊讶地说:
“薛将军竟有大才,您几乎可以当公务员了!”
薛万彻一头雾水:“他这是在夸我吗?”
韦待价点点头:“大概吧。”
…………
吏治是统治中最重要的环节,李明辽东的吏治上了巨大的精力。
除了引入公考的先进理念,李明还大幅度提升了吏员工资,正式单列入财政预算。
这并不是因为李明自己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起了同理心。
而是一种“高薪养廉”的路子。
在近代以前,胥吏、尤其是地方胥吏,一直是拿不到什么工资的。
全看雇佣他们的官老爷良心如何,心善的多给点,心狠的少给或不给。
而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从官家拿不到钱,吏员就会凭着手里的一点小权,转而压榨百姓。
这种潜规则在官场是心照不宣的,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陋规”。
相当于朝廷把矛盾转嫁给了职官,职官又把矛盾转嫁给了百姓。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因为官老爷有正经俸禄,而小鬼们只能靠百姓打赏的“小费”度日。
当然,这种陋规是不可能在辽东存续的。
李明实质上打破了“职官”与“胥吏”之间的藩篱,把朝廷的职官当成上议院老爷那样的摆设,将其职能和工资预算都分给了胥吏。
再辅以严格的纪律审查,虽然这样不可能杜绝贪官污吏的存在,但也算部分刨除了胥吏压榨百姓的制度性土壤。
至此,辽东的统治框架彻底搭建完毕。
剩下的,就是发展了。
涌入的大量人口,除了种地、垦荒和打灰建设外,还有大批人力可以大炼钢铁。
而辽东,可是全国煤铁资源最丰富的的地区之一。
举个例子,唐山就在此地。
有文科地理拉满的李明,有积极性拉满的工人,有合理科学的轮班和工资制度。
一定能把辽东建成全国钢铁中心,用廉价钢铁制品,一举冲垮高句丽国内的冶炼业!
“大山啊,全是树……”李明面对茫茫燕山抓瞎。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他明明知道,这里的山下储藏着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但就是不知道藏在哪座山下。
他又不是学勘探的,在他眼里,每一个山包都长一样。
就在他在山脚下怀疑人生的时候,遇见了同样怀疑人生的袁天罡。
老袁本以为能借力传播道家思想,广纳弟子。
没想到,李明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他的思想改造得面目全非,当成了科举的道具。
“道长有何顿悟?”李明搭话道。
“哼。”袁天罡都懒得看他一眼:
“辽东的地脉就像您治下的辽东一样,不合常理,连风水罗盘都紊乱了。”
李明没心思聊什么什么地脉还是人脉的,他一心只想找矿脉。
嗯,铁矿的矿脉。
罗盘是磁针。
磁针,铁……
李明忽然发现了华点:
“道长你说什么,罗盘紊乱?”
难道地下有铁矿?!
袁天罡对这问题不屑地一呵:
“贫道也不是吹牛,风水堪舆之术,还是会一点的。
“在贫道眼里,您治下的辽东,到处都是地脉紊乱之处……
“您怎么了?”
袁天罡说到一半,发现李明在朝他招手,便自然地俯下身子。
李明拍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
“你来当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专职找矿。”
袁天罡:???
…………
就这样,在一个道士的带领下,辽东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不但全民数学功底大涨,煤铁矿也不断被勘探发现。
由于李明规定的煤铁矿公有政策,辽东迅速囤积起了一大批钢铁资源,导致铁器价格狂跌。
商人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就在无以为继、准备关门大吉之时。
长期居住本地、富有经商头脑的粟末人,发现了一条倒卖的捷径:
高句丽的铁价仍然高企,与辽东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
可以在高句丽高价转手啊!
更棒的是,虽然历代中原王朝严格限制中原与周边蛮夷的铁器限制,只能通过走私倒卖一些。
但李明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开放市场,甚至支持商人们走出去,输出产能。
而高句丽由于和约的原因,也对大唐商人不设限。
便宜又大碗的珍贵铁器,谁不用谁傻。
于是,在市场无形大手的引导下,大批辽东商人被引导入了高句丽国境,导得到处都是。
而当第一批商人踏上这块北方的热土时,却发现,另一件“辽东特产”已经捷足先登,率先占领了高句丽的空白——
《平壤快报》。
…………
“尉迟循毓,那几个投奔我国的高句丽战俘,已经能够写作了?”
李明来到了新建的长安报社辽东分社,仔仔细细地询问工作细节。
负责辽东情报和渗透工作的小黑炭头点点头:
“虽然还需要报社同仁润色一下。”
李明赞许地点头。
自由贸易和自由新闻,是他颠覆高句丽的两个主要抓手。
而要让和平演变的文字能打动广大高句丽人,离不开那些高句丽润人的“本地化”修改。
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
“吏治、耕作、采矿、经济、情报、渗透……”李明在心里点数着。
时间来到四月,治理辽东的几个重要方面,他都已经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就是发展、积累,等待量变引起质变。
“在辽东暂时没什么事了。”
李明望着天,自言自语道。
该回长安,见见亲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