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京营之殇
朱厚烇悄悄的观察着朱厚照的神情,确定他是在真心问他京营的事,心中才放松了一点。
他知道自己身份敏感,所以政治和军事上的事基本都不掺和,先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就行了。
但他并不是对政治和军事上的事漠不关心,他对大明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非常的关注,他已经在京城这个政治中心了,不关注这些纯粹是掩耳盗铃、取死之道。
所以他对大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的,也因为他知道在朱厚照身边,政治和军事上的事情是免不了被问到的。
他看朱厚照一副诚恳发问的样子,决定还是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大明京营的问题很复杂,在朱棣时期,大明京营无比的强大,是大明京营的鼎盛时期,最多的时候京营有七十万人之多。
那时的京营是明军战力的标杆,凶悍无比,指哪打哪,但是过了鼎盛期之后的京营战力就快速的滑落,战力退化之快,可谓是空前绝后。
至于原因,大家熟知的土木堡之变就不多说了。
后续京营战力继续快速退化的原因却是因为于谦建立的一个临时性的制度。
土木堡之变之后,于谦为了应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创建了团营制,因为当时他的手里只有十万京营老弱和补充上来的新兵,为了快速形成战斗力,他决定决定从这些人里选出精壮的人加以训练,被称为“选锋兵”,落选的被称为“老家兵”,也被称为老营,老家兵给选锋兵做杂役。
后来逼退蒙古人之后,在景泰年间,更是为了快速恢复京营的战斗力创立了十团营,一共十五万人,十团营之外的兵士被要求照常训练作为备兵,但大部分在做杂役。
在景泰朝之前,朝廷很少会大规模役使京军,即使是特殊原因需要京军充当工匠,往往也会给予补贴。
可在设立老营后,这种对于京营士兵役使的克制自觉却不复存在,为各类工程抽调京营尤其是老营士兵的情况比比皆是。上梁如此,下梁不歪也难,各类军官们对于营兵的占役几乎成了顺理成章。
堡宗复辟之后,否定了于谦所有的军事举措,解散了十团营,让京营重归三大营,此时于谦已经认识到了团营制的弊端,正准备进行军事改革,堡宗打断了这一进程。
然后就是成化时期,成化皇帝是个好人,给于谦平反了,他也认识到了京营的问题,也想进行军事改革,但是他比较懒,直接照抄了于谦的团营制,重新选锋建立了十二团营,一共十二万人。
但他这次改革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因为他把通过兵部下旨让进入十二团营的士兵加强训练,没进入的团营的则只负责杂役直接把于谦的临时性的措施给制度化了,变成了铁一般的规矩。
那些无法进入十二团营的老家兵从此公开成为了无偿为大明政府服劳役的民工。要知道此时的京营编制为三十八万人。
虽然成化皇帝表示这些老家兵只从事军事方面的劳役,结果他自己去大规模的役使老家兵去修宫殿和陵墓。
这使本就比较严重的私役军士现象,在此改革之后越发疯狂、越发严重,导致京营更加的衰落。
另外不要以为进入十二团营就安全了,权贵们找士兵为自己干活谁喜欢用老弱啊,十二团营的棒小伙们多好用啊。
老家兵们名为正规军,其实成了世世代代为官府无偿劳动的杂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