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厚烇要插手食盐还不止这一个原因。
盐除了吃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后世华夏人所消费的食盐量只占华夏国盐产量的百分之十几,剩下的盐都被当成工业原料给消耗掉了。所以保持一个低盐价对以后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食盐在古代实质上是一种人头税,因为人人都离不开食盐,是人就得吃盐,食盐这东西每个人的摄入量都比较稳定,哪怕是巨富之人每年也比普通百姓多吃不了多少盐。
所以掌握了食盐的产量和销售数据,就能对大明的人口数量进行一次粗略的摸底,这个数据还能做的更加的细化,细化到每个省,每个府,每个县.
这样的人口数据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有了这个数据朱厚就知道每个地方大致有多少隐户了,也对朱厚烇以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朱厚烇要去插手盐政,而且他的胃口也不是一个长芦盐场所能满足的了的。
哪怕这个数据比较粗略,有着比较多的干扰项,但那也比大明现在行政体系统计出来的人口数量要准确。
大明行政体系统计出来的人口数量简直是一个笑话。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人口总数是5987万,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7185万,弘治十七年(1504年)是6015万,正德元年(1506年)为4680万,万历六年(1578年)是6069万,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5635万,天启六年(1626年)人口总数是5165万。
《明实录》里的人口像坐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而且这个数据就是在侮辱人的智商。
要知道除了大明最后二三十年,大明的人口核心区域可都没有受到巨大损失的记载啊,整体上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太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口应该不断上涨才对,至少也应该是持平。
而通过食盐的数据能看出什么东西呢?
以宋朝为例,北宋的官方统计的人口数量在6000万左右,每年盐的总产量在3亿斤左右,每人一年需要食盐5斤。
而大明的官方统计的人口数量也是在6000万左右,每年的光正盐的产量就有6亿斤。
而明朝的盐价又远高于宋朝,也就意味着大明百姓每年需要的食盐量不可能高于大宋的百姓。
如果大明的百姓一人每年需要食盐5斤,那大明现在的人口应该是1.2亿人左右,而且这还只算了正盐,还有算余盐的产量,如果算上余盐的产量,大明的人口数量会更多。
其实古代的百姓食盐的摄入量还是很低的,现代人每年每人平均要吃掉10斤食盐。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朱厚烇才决定要插手盐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