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名不虚传
吴三桂边听边点头,王晋武说出的理由并没问题,不过从王晋武的布置来看如在喜峰口以北开战,从地形来说并不占优,毕竟如依托喜峰口交战,虽喜峰口已被皇太极破坏过,可基础还在,哪怕守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终究比在北边交战要有把握的多。
既然王晋武对喜峰口的情况如此了解,可偏偏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难道王晋武这么做有着其他深意?想到这,吴三桂凝神看着沙盘,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喜峰口以北区域,看了好一会儿接着又渐渐移向了西北方向,朝着白马川望去,随后又转移回来,片刻后他猛然抬头,似乎想到了什么。
“王帅!你不会不光是把战场往前移,还有打算包抄皇太极后路的想法吧?”
“哈哈哈!”王晋武大笑起来,同时心中对吴三桂更高看了一眼。这个吴三桂还真是名不虚传啊!仅凭着一个沙盘,再加刚才自己的三言两语就判断出了自己图谋。
没错,喜峰口以北开战的确有着不便,但也有好处。其实守喜峰口就和守城道理是一样的,兵法上说过,守城不能孤守,必须在城外放一支部队配合城中军队协同作战守城,如果孤守城池必然会败。
而大明许多将领守城虽知道这个道理,但往往在真正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却经常采取死守的姿态。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将领对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没有信心,更担心不死守的话反而会给建奴各个击破。就像之前袁崇焕守宁远,祖大寿守大凌河一般,采取的作战都是死守,依托城池和火器作战,意图击退来敌。
可问题在于对手不是傻瓜,明明知道自己在火器方面远不如明军,明军不仅有城墙掩护,还有杀伤力极强的火炮火枪,在这种情况下不顾伤亡进攻城池?傻子才干呢。
努尔哈赤傻么?当然不傻!皇太极傻?自然也不是,所以当时的后金无论是进攻宁远或者大凌河都没有拿人命去堆,靠着人命和明军争夺从而攻破城池是白痴才会干的。
他们攻城基本只是试探,而且所使用的兵力大多也不是八旗精锐,只是用附庸包衣或者蒙古八旗和汉军旗去担任主攻。
一旦发现拿不下,毫不迟疑直接撤出明军的火力范围,确保自己的损伤不会过大。至于接下的动作往往是一方面围城,另一方面关注明军的援军实施打援战术,甚至派出军队在周边区域四处掠夺到处破坏,以削弱大明对辽东地方的控制,同时依靠掠夺资源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宁远大战中,觉华岛沦陷就是如此,努尔哈赤没打下宁远并非袁崇焕有多厉害,也不是惧怕宁远城头的大炮之威。借着宁远死守不出的机会,努尔哈赤掉转枪头突袭觉华岛,从而造成了觉华岛惨案,整个觉华岛上的明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储存在觉华岛的大量物资不是被努尔哈赤掠走,就是一把火烧了干干净净。
宁远大捷真实的情况别人不知道,他吴三桂难道还不清楚?而努尔哈赤中炮负伤最终身亡的传言更是无稽之谈,想想都能明白,努尔哈赤要是真的被火炮打中负伤还能领兵去觉华岛?更在几个月后还亲自带兵去打蒙古人?
整个宁远之战中,后金的损失并不大,伤亡加起来也不过百人而已,就连伤筋动骨都谈不上。反观大明这边,宁远虽然保住了,可觉华岛的军民包括大量物资的损失极其严重,从这些来看,所谓宁远大捷只是袁崇焕的吹嘘罢了。
祖大寿的大凌河之战就更不用说了,大凌河连宁远都不如,祖大寿见情况不对急忙把所有部队全部撤回城内,可城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等到被皇太极围得严严实实,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祖大寿又能守多久呢?
等到城里粮食吃完,不突围就是活活饿死,这也是祖大寿最终下令突围的主要原因。可那时候突围已经晚了,皇太极在外围防范严密,失去斗志的明军更是不堪一击,最终祖大寿无奈只能假意投降,然后趁着皇太极放松警惕的机会只身逃出包围圈,他虽然侥幸逃脱,可他的子侄和部下却没那么好的运气,全部被皇太极俘虏。
王晋武要守喜峰口,如果孤守的话不是不行,但这样守的意义不大。
一来喜峰口的长城破坏严重,整段长城早就被皇太极上次给拆的差不多了,除了几处还能勉强维持外,大部分连城墙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