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比之前,现在徐宪成已不是一个人住着了,去年的时候徐宪成的好友李信来京师探望他,受徐宪成之邀留在了京师。虽然李信科举不成,没有徐宪成科举的天赋和运气,不过李信的能力很强,而且当他得知徐宪成在工部任职,又是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负责火器局,对火器颇有兴趣的李信忍不住就和徐宪成请教讨论起这些来,见李信如此,徐宪成恰好需要信得过的人帮忙,主动邀请李信不如来京师帮自己,顺便留在京师备考科举。
两人是好友,李信又是一个直爽之人,当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徐宪成替李信在工部挂了个名,谋了个低级官员的差。毕竟李信是举人,他的身份完全可以当官,所谋的这个官虽不起眼,李信却根本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这个所谓的官只是由头罢了,而他要做的是协助徐宪成的工作。
就这样李信留在了京师,因为两人的关系李信也没另找住处,直接就搬来了徐宪成同住。对此徐宪成自然欢迎,自己的小院虽然小,可住的地方却不缺,有李信和自己同住,他巴不得呢。
有了李信帮忙,徐宪成在工部的工作轻松了许多,李信的能力的确强,在他的帮助下工部虞衡清吏司工作一切井井有条,受益良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宪成和李信在京师也结交了些朋友,其中关系最好的当属兵部主事孙元化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兵部任职的孙元化和徐宪成多有交往。
孙元化此人是徐光启的弟子,而徐光启不仅是朝中大员,更是大明西学领袖,在其师的熏陶下,孙元化对数学和物理颇有研究,更对火器制造和运用有浓厚兴趣,再加上他本就是兵部官员,经常因为工作需要和工部打交道,一来二去就和徐宪成结识,双方因为脾气相投再加上在火器上的运用观点一致,很快就成了好友。
也因为这个原因,李信来到京师后通过徐宪成认识了孙元化,双方熟悉后也成了不错的朋友。三人经常在徐宪成的小院聚会,饮酒谈事,交情越发的好。
“恭喜恭喜,初阳兄此去辽东,当大展手脚,我等为兄贺!”徐宪成举起面前的酒杯由衷向孙元化道贺,一旁的李信也笑呵呵地向他祝贺。
就在昨日,孙元化也升官了,蓟辽督师袁崇焕伸手向朝廷要人,特意点名要孙元化去辽东襄赞辽东军务。
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孙元化和袁崇焕曾经共过事,那还是天启二年的时候,当初因为侯震旸的保举,孙元化去辽东协助袁崇焕,因为他精通火器对袁崇焕驻守宁远帮了不少忙,当年的宁远大捷袁崇焕之所以能用火器打退努尔哈赤的几番进攻,孙元化可以说功不可没。
宁远之战后,因为天启皇帝病重,袁崇焕当了辽东经略后没多久就称病离职,孙元化也暂时辞官回乡。等到崇祯皇帝上位,袁崇焕官复原职,并更进一步成了蓟辽督师,而这时候孙元化也回到了兵部继续担任主事。
袁崇焕去辽东上任后不久,先是平定了宁远兵变,接着又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整顿工作,同时伸手向朝廷要钱要粮要人。钱粮暂且不说,至于要人其中就提到了孙元化,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崇祯皇帝已下旨升了孙元化官,并让他去辽东继续协助袁崇焕。
“多谢两位贤弟。”孙元化笑呵呵地干掉了杯中的酒,冲着他们亮了亮杯底。
孙元化马上要去辽东,所以三人今日聊的都是围绕着辽东战事。
这三人之所以会成为好友不仅是脾气相投,还都对火器包括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辽东目前的局势,三人你一言我一句就交流了起来。
聊的兴起,三人索性就把桌上的菜盘、酒盅当成了棋子,手指沾着酒水画起了辽东地图,指点着地势讨论起来。
你一句,我一言,聊的兴起,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可聊到最后,当三人谈到辽东的粮草和军饷问题的时候,孙元化不由得叹息摇头起来,露出了忧色。
“之前不是说朝廷已经向辽东下拨军饷了么?皇上和内阁诸大人还有户部做了安排。”李信问。
孙元化神色严峻道:“杯水车薪呀,眼下朝廷虽已拨款,但数额远未达到袁督师所需,之前宁远兵变就是因为欠饷,袁督师抵达辽东后虽把此事强压了下去,也解决了部分军饷问题,可相比所欠之数还相差甚远,如朝廷不能尽快解决此事,恐怕依旧不稳。”
李信露出疑惑之色,这和他所听说的似乎有些出入。今年朝廷动作可是大的很,为了辽东战事募集军费,不仅撤裁了驿站,不久前还宣布征收辽饷,如此下来怎么都应该吧辽东军费补齐了,怎么还会欠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