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十八的牢骚
“六叔,您实在是太客气了。”吃席差不多了,天渐渐黑了,来祝贺的宗室们也相继离去。等他们走后,朱敏沣、朱敏汌和朱求杞被请到了偏房,送完客人的朱慎锥亲自接待,上了壶好茶。
“你们和我客气什么?怎么?有些日子没见了,你们几个不会是去读了书打算考秀才了?说起话来一股子酸腐味呢?”朱慎锥拿着茶壶给他们倒茶,边笑着打趣。
“哈哈哈,叔爷您这话说的,不就是客套一下么?怎么扯考秀才上去了?再说了,我们可是宗室考什么秀才,宗室参加科举这种事是怎么个事,外面不知道,您能不晓得?要真是一条路子,大伙早就去了,还能等到今天?”朱求杞乐呵呵地接过茶水说道。
宗室科举着玩意出来已有些年头了,还是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搞出来的。不过宗室科举名义上是给大明宗室开一条路,毕竟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宗室越来越多,大明每年要养宗室的开销就是很大一笔。
因为这个缘故,朝廷决定开宗室科考,让普通宗室也能参加科举,从而脱离宗室被供养的情况,使得朝廷减少对宗室这方面的开支。
这个措施听起来似乎不错,可实际上根本没卵用。
朝廷一方面说允许宗室参加科举,可另一方面又做了限制,其中最主要第一点就是参加科举的宗室必须是将军、中尉爵位之下的宗室才有资格,这样一来就等于把绝大部分宗室全排除在外。
就像朱慎锥他们,身上不是奉国中尉就是辅国中尉的爵,按照宗室科举的规定是根本不能参加的,要想参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上奏朝廷主动去爵。
可问题在于谁肯这么做?一旦去了爵就成无品的闲散宗室了,到时候所有俸禄全都没了。虽说朝廷一直对宗室的俸禄发放克扣,每年到手的俸禄越来越少,可就算这样这依旧是一笔稳定而有保障的收入啊!
一旦去了爵,这笔收入就彻底和自己家无缘了,未来子孙后代也不再有袭爵的可能。而且你能保证自己能够科考成功么?科举一途艰难无比,每年全国上下不知道有多少学子为了科举这独木桥熬白了头,真正能过的说万里挑一绝不为过。
宗室中读书好的根本就没几个,再加上只有去爵才能参加科举,这种冒巨大风险的事傻瓜才会干?再加上后来朝廷宗室科举前前后后也只是举办了四次,这四次都是万历年间举办的,最后一次是万历三十三年,至今已经好久过去了。
这么多年下来,宗室科举早就成了一个笑话,哪怕今年朝廷又出了新规定,说不再限制爵位宗室科举,也就是说将军和中尉爵位的宗室也可以参加科举,而这一次科举就是今年的秋苑。
但这么多年下来,突然来这么一个通知,谁又做过准备?所以这次秋苑宗室参加的人寥寥无几,其他的地方不清楚,至少在平阳府,一个参加的宗室都没。
众人对这个事说笑了一番,都说所谓的宗室科举简直就是瞎扯淡。如果朝廷真要放开,为什么不直接宣布宗室和普通人有一样科举的权利?不再做半点限制,更不特别注明宗室科举呢?
这样无非就是既当又立罢了,盯着宗室口袋里的那些银子,不肯想让朝廷和以前那样养着宗室减少开支。同时又对宗室八百个心眼防备,怕宗室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从而威胁到皇权。
大家都是一个老祖宗,都是老朱家的人,谁不知道谁呀?玩这样的把戏有意思么?有这样的心思不如琢磨琢磨怎么把大明搞的好些,从那些该死的文官和士绅手里多收点税上来,然后把欠他们宗室的俸禄发下去不强些?
在座的四个人都不是外人,而且他们之前都是过的不如意的宗室。朱慎锥还好些,朱敏汌是个老实人,朱敏沣虽然稳重却也有怨言,至于朱求杞就不用说了,本就是一个大胆的家伙,一说起朝廷对宗室的亏欠,还有皇帝这些年欠下的俸禄,朱求杞就气不打一处来,说着说着忍不住就破口大骂起来。
“十八,慎言!”听他越说越离谱,朱慎锥忍不住提醒了他一句,这话要是传出去可落不到好去。
“六叔说的对,十八,这种话就不要说了,何况这些年伱的日子也比之前强了许多,还说这些干嘛呢?”朱敏沣在一旁点头道。
“凭什么不能说?这家当的不好还不给人说了?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朱求杞梗着脖子说了这么一句,这话出口众人微变脸色,他也马上醒悟过来这句话实在太过了。
接着喝茶的间隙,朱求杞掩饰了一下尴尬,随后打了个哈哈把话题岔开:“叔爷,您这回如愿以偿了,给侄孙生了个叔叔,十八在这恭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