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不满足于‘董事长’的职位,与昔日的同僚共掌天下。
试图收回军权,把其他七位股东的股份吞掉,将他们变成给自己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就此惹怒了其余股东,众人联合起来,轻易的灭了元氏。
而皇剩余七家中实力最强的宇文氏顺序递补,又化家为国,建立了北周,成了这个‘董事长’。只是当宇文氏成为皇族后,又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元氏的老路,开始消弱其他股东的股份。
大家都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老兄弟了,宇文氏在想什么,自然瞒不了众人。不管他做的再小心,还是被心存警惕的其它股东们发现了,于是大家伙一商量,又把宇文氏给灭了。
当然在此基础上的北周,自然重走了西魏的老路。
只是经过了两次动乱,两次改朝换代,这些股东们也有些烦了。依照之前的经验,哪怕是他们再从其余六家里选出一家来,也难勉再重蹈元氏和宇文氏的覆辙。
另外,先前的两位‘董事长’的落败,也伴随着家族破灭,族人尽数被屠,所有实力被连根拔起,仅剩一些远系的枝枝蔓蔓在苟延残喘。
当年实力最强,想化家为国的大哥元氏和二哥宇文氏,现在连灰都不剩了。改朝换代实在是太快了,皇帝这个位置,俨然成了消灭大势力的一个巢臼。
这也吓住了剩下的六位股东们,在此情况下,没人愿意为了一时的荣光,而让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做了董事长,不可避免的就要成为其余所有人的对手,表面上是皇族,实际上丧失了自我。见惯了风风雨雨的老人们,自然不愿意为了一个虚名而处实祸。
在收拾宇文氏之前,要推出新的皇族时,剩余六家,没有一家愿意出来扛大梁。
于是六大股东又开始朝下面看,当时在八大柱国下面,还有次一级的十二位大将军。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十二名大将军各统领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士,这就是二十四军。每军设一开府将军,简称开府,全称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将军下有仪同将军,全称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二十四军瓜分了朝庭的所有府军,这就是隋朝之前的王朝模式。
六位大股东都不愿意在出头的情况下,他们从剩下的十二名大将军中,挑出了最为老实厚道的杨忠之子杨竖。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也是后来的独孤皇后。
不得不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和北方的重新恢复汉统,并不是一蹴而就,顺风顺水的。而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中,逐步改变的,这其中还经历了很多反复和波折。
北魏孝文帝为了江山的永久传承,在鲜卑王朝中,实行全面汉化,迁都洛阳,推行新的租调制,行均田,置官奉,设三长。就连鲜卑人也得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拓跋氏是鲜卑族的皇室姓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拓跋氏改为元氏。
慕容氏和宇文氏都是鲜卑族的重要分支。
另外鲜卑族中还有八大贵族姓氏,独孤氏汉化后改为刘氏;尉迟氏改为尉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
这些姓氏在鲜卑王朝中,都是十分尊贵的,其地位等同于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等四大姓。
八大柱国中有一半明确为纯种的鲜卑人,还有另一半,也与鲜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么是祖上投靠北魏,要么就是祖上和鲜卑人联姻,后代身上也流着两族共同的血液。
十二位大将军中也多数是鲜卑人,一些汉姓的将领,也不一定都是纯纯的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