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吕峰八点多就提前来到市场等待,一开门就直往三楼走。
经过二楼的时候,吕峰发现有一半的档口都撤掉了,正在进行整改,看着动作不小。看来得找人问问具体要做什么。
来到三楼311档,吕峰等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看到两位老人携手而来。
年轻的那位六十来岁,吕峰一眼就认出他来,那是pcgs在广州的第一家代理,之前跟吕峰有过几次交集的安先生。
在市场地位特殊,而且深受尊敬。
而此时,安先生就像是个后辈一样,小心翼翼地扶着康国春,一步步朝着三楼来。那神态和动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净重。
来到吕峰面前,安先生一边掏钥匙开门,一边朝着吕峰道:“吕总,我们又见面了!”
“见过安先生。”吕峰笑着回应。
“你真是好福气!”安先生没来由说了一句,开门把老人请了进去。
康国春走到柜台后面,扫了一眼后面架子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像是国画大师画龙点睛一般,进准地从上面用手指扣下来一本书,直接丢到还不知道怎么开始的吕峰面前。
“背下来啊!”
“啊?”吕峰愣了一下。这可是一本两指多高的工具书。
背?
吕峰连忙翻开,发现里面开篇竟然不是普通工具书的那种介绍方式,而是在将“材质”。就像“序言”上面说的,从每一种藏品的“本源”入手。
每一种钱币邮票的制作,首先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个印记是由当时的技术、材料产地、器械等等共同构成的,其中材料和印刷、压铸技术虽然不成熟。但就是因为这种不成熟的缺陷,导致了它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这就是邮币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当吕峰看完序言,目光聚焦在第一章的时候,瞳孔不由一缩。
因为在编著一项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康国春!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建国后的钱币发行印刷分布以及所用的纸张机械特点。
“一个小时内把第一章记完了,过来告诉我。”
说完,康国春自己走到旁边的竹制摇椅上躺下,随手拿起旁边的报纸,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
吕峰如临大敌。
在学习方面向来就没有什么天分的他,今天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一个小时后,吕峰总算是两眼毛青光地走到老人面前:“背好了。”
“把准备好的卡纸给他。”老人转头交代了一声。
安先生连忙从柜台里掏出了一个装满了各种纸张的箱子,将他放在吕峰的跟前。
老人起身,来到箱子前。
“这是我收集的,从第一套到第四套上百种版别的钞票纸,其中有一半,是那个时代高仿的赝品,你把它们找出来,并且按照版别把它们分出来。”
看着密密麻麻的正方形纸张,吕峰有些头皮发麻。
他下意识地伸手过去,拿起几张对比了一下,发现都一个样啊。
怎么可能?
老人看着吕峰发呆的样子随手接过纸张,轻轻扫了一眼:“书白看了。一版五千元印钞纸,内黄而外白……一边看,一边查。我的要求不高,今天从这些里面,给我找出一张仿制的出来就行。”
吕峰一咬牙,重新接过纸张,对照着书上的描述和图片,渐渐却也是入了神。
一转眼就到了中午,吕峰却是一点饥饿感都没有。
一直到下午四点多,吕峰从盒子里拿出来的纸张依然还是手里的那五张,第一章的十五页却已经是被翻了几十次。
直到下午五点,吕峰从五张里面抽出了两张,走到老人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