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鸭,鸭肉酥而不腻,配料鲜香浓郁,几乎是不用咀嚼,入口即化。
孔捷在吃完最后一口菜后,不禁心中感叹道:“要是能天天进宫用膳该有多好!”
前提是不和天子一起吃饭!
朱元璋饭量较小,吃了不到一碗饭,菜也只是随便夹了几口较为清淡的菜蔬。
太子朱标也只吃了一碗饭,不过似乎是在刻意等待着孔捷,速度慢的很。
期间孔捷也是没有见外,厚着脸皮多盛了一碗饭,因为实在是太特么好吃了!
所以他很感谢朱标,直到自己放下筷子,朱标也才将七将八的放下,避免孔捷一个人太尴尬。
朱元璋倒是不反感孔捷这副不见外的样子,反而一遍一遍的嘱咐着:“不用管我们俩,没吃饱就接着吃。”
可这位洪武大帝越是这样,孔捷就越不敢吃。
其实,朱元璋看着孔捷,也是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那几个早已长大的臭小子,那时候的日子,一家团圆。随后调侃道:
“你们这几个小子,也就老四,老八还有老十四胃口好些,其他人啊,也就是吃个咪咪食。”
朱标听后,笑而不语,却又突然想到了一些趣事,转头说道:“秦王和晋王胃口也不错。”
朱元璋闻言,眼珠一转,冷哼一声,气不打一处来的反驳道:
“是,这两个臭小子胃口倒是好得很,自己家吃不饱,专门跑到人家常遇春家里去吃!”
“我当时还纳闷呢,怎么就常遇春天天叫唤着俸禄不够,饭都吃不起了!”
朱家次子秦王朱樉,就藩西安;三子朱棡,就藩太原。
这两位藩王,也是在朱元璋前后去世。
父子二人怀念之时,孔捷坐在一边,面上保持微笑,不敢吭声。
若是在寻常人家,与宾客饭后闲话家常,别有一番温馨,但在这天家,可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
闲话过后,便是正事。
朱元璋也是没有直截了当的问起科举一事,而是先引了个题:
“你也看到了,咱大明朝的官吏,一直都是南多北少,你可知为何?”
听到这个问题,孔捷自然是心知肚明,于是不紧不慢的开口答道:“禀陛下,是因为新科之前的举荐制。”
洪武三年,朱元璋废除了科举制,原因是新朝初定,各地通过格局选拔出来的官员太过稚嫩,不足以成为一方官吏。
于是采用了举荐制,那么问题就来了,举荐制虽然能够快速的寻找到满足条件要求的官吏,却因为当时一众大臣都来自南方,举荐的官吏自然也基本上都是南方人。
可以说,当今朝堂是这个局面,与举荐制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朱元璋见孔捷不假思索的就答了出来,心里也是有些惊讶,但一想起科举改革的惊世想法也是出自眼前的年轻人,也是觉得理所应当了。
但朱元璋心里也有自己的顾虑,用手轻点了两下桌子,眯起眼眸,一脸疑惑的问向孔捷:“咱很欣赏你。”
孔捷心生一喜,但听到下半句后却跌落谷底。
“但咱听说,你之前是个名声很大的纨绔啊?”
“咱可告诉你,咱平时可最痛恨欺瞒咱的人。“
朱元璋突然站了起来,缓缓地朝着孔捷的座位走来,孔捷见状,刚要起身,却被朱元璋那双看似苍老的手用力的摁住了。
朱元璋的脸慢慢贴近,在孔捷耳边轻声道:“你可知,欺瞒咱的人,都是什么下场吗?”
孔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迫感,气都不敢喘一声,只觉得全身毛骨悚然,冷汗直流。
都说伴君如伴虎,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伴君要比伴虎可怕一万倍!
孔捷知道,这个问题,无论是面对太子还是皇帝,亦或是自己的姐姐,都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自己则需要一条求生之路。
“臣敢问陛下,陛下听说过臣的种种行径,但可曾听闻。。”
“臣不学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