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旸旸传

关灯
护眼
相思到头不肯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曹植自从看了崔旸旸的《司空府疏治表》,感觉此女确实与他当初以为的并不一样。于是,萌生好奇,想多了解崔旸旸其人。次日,便来到崔旸旸卧室,只见崔旸旸仍再抄写经书。

曹植轻轻地咳嗽一声,以作暗示。崔旸旸闻声抬头,见曹植立在门口,便邀他上座,自己则下座。

曹植扫了一眼崔旸旸所正抄写的百家经典,好奇地问:“这是为何?难道清河崔氏家里没有吗?”

崔旸旸笑答道:“书之宝贵,不是人人可得。我家亦有未录之书,故而抄书,以备不时之需。”曹植闻此,不免正襟危坐,叹道:“旸妹妹果然明理!”

听到“旸妹妹”称呼的崔旸旸忍不住“噗呲”一笑,道:“公子谬矣!若论年纪,我还年长公子两岁,公子理应呼唤一声阿姊。”曹植闻此,不免尴尬低下头。

“好了,不戏弄公子。”崔旸旸也收回笑容,“话说,最近怎么没见缨妹妹了?”

“唉!”曹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听说为救杨夙,被父亲监禁了。我是真不知她为何要惹父亲!”说到这里,曹植急得眼圈开始泛红。

“杨夙是……?”崔旸旸根本没想到崔缨还能越狱救人,“说是缨妹妹的好友,他本不看好缨妹妹,但缨妹妹偏偏于他有私心。”曹植不禁翻了一个白眼。

“那缨妹妹现在还好吗?”崔旸旸开始担心被监禁的崔缨衣食问题,曹植答之如故,这才放心。

“那公子今日来我之处,还有何事?”崔旸旸再一次发问。曹植淡定说了一句:“无事,只是想看望下姑娘。”崔旸旸也不多答,“哦”地一声,再不做声。

屋子里两人无言以对,沉寂了一会儿后,曹植又先发问:“旸姑娘就没有想过婚姻之事?”崔旸旸闻此,笑着解释道:“不瞒公子,我之志不在于治家云云。”

这句话倒引起曹植的兴趣,他微笑着看着崔旸旸,崔旸旸也回以笑容,忽然记起什么,站起身将席子拉近到曹植旁边,小声说道:“傍晚我想邀君去到一地,不知可否?”

曹植见其如此神神秘秘,也欣然答应。临近傍晚,崔旸旸带曹植来到一处山坡上,曹植吃惊,原来此山正是当初他目送许安安出嫁的地方。但是,崔旸旸却拉他转向山的另一面,而山脚下正是村庄。

曹植刚想发问,却被崔旸旸示意不要出声。不知等了多久,天色将晚,曹植连续打了好几个哈欠,正打算回去。没想到,被崔旸旸拉住衣袖,指向村庄。便见村人一溜烟地赶紧回到家中,锁紧门户,灭掉草火。顿然,整个村庄都融入黑暗之中。

曹植见状,心里一惊。他微微皱眉,神态难受,问道:“此为何故?”

崔旸旸也蹙眉解释道:“当今之世,无不战乱。官兵必抓丁于角落,于是此村人避此熄火,隐于深夜,不被发觉。”说到这里,崔旸旸转过身去,带着哭腔跪求道:“愿公子勿要举报此村人!他们也只有孤儿独孙了!”

曹植赶紧扶起崔旸旸,虽然看不清崔旸旸的脸,但是不知为何此时曹植脑海里浮现出崔旸旸完整的形象。“我明白,你放心。”曹植答应崔旸旸隐瞒此事。

“所以,旸旸,你的志向……”曹植忍不住先问道。崔旸旸也缓缓而答,声坚定音有力,“我志不在为妇治家,而在上报国家想,下安黎民。我虽女子,不能展于前朝,然可协助于后方。”

说着,崔旸旸凝视着黑压压的村庄,感慨道:“即使不能成宏伟事业,但我还有个心愿——这里的人可以和我们一样,畅夜遨游”。曹植闻此,不觉听呆了,不知怎地恍恍惚惚回到住所。

那一夜,曹植辗转反侧,脑里回忆的都是崔旸旸今日的言行。再翻来覆去好几个时辰后,曹植坐起身来,立定决心:“吾若得此贤女,可兴志趣!”

可当曹植决议娶崔旸旸时,不知怎地,脑里又突然闪过与崔缨的点点滴滴。明知道崔缨的心却还故意挑逗;两人也因某小事而互相斗嘴,虽然争得难舍难分,但最后总能释怀而笑;而且崔缨和他一样只要是认定的事,总不肯轻易放弃,一身傲骨。尤其是崔缨总是敢说些“危险”的话,在母亲卞夫人看来,简直是“妖言惑众”,但对曹植而言,却让他感受颇多……

“唉!”曹植摇了摇头,“不行!大丈夫不能为私情所累,旸旸与吾志同道合,才是正理!”说罢,裹着被子强行闭目睡去。

第二天起来,曹植突然记起还没有询问崔旸旸对他何种感受,怕以前对她的偏见,会影响在她心里的印象。于是,赶忙设宴,到夜晚上,相邀交谈。

崔旸旸见此宴会,自觉好笑,问道:“公子何故?”曹植一边微笑着,一边拉着崔旸旸袖子往上坐,这倒把崔旸旸整不会了。

曹植为崔旸旸斟酒,崔旸旸谢绝,不会饮酒。曹植只好收回,问道:“旸旸,可懂诗书礼乐?”崔旸旸摇头,直言道:“从小就没学过,望公子见谅。”

曹植不免惊讶,但还是故作淡定道:“在下不才,愿请姑娘试作一二,不知意下如何?”崔旸旸尴尬地笑了笑,心想:今日莫不是要刁难我?但是,见曹植满脸真诚,一时不知该如何拒绝。

曹植见崔旸旸不回复,就顺其自然,继续道:“旸旸无思,吾取琴来,为君抚弦,以发其感。”说着就起身去后面抱琴,而后放置案上,轻巧奏乐,琴音清澈。

崔旸旸不懂乐理,只是不知不觉被曹植的琴声带进去,仿佛间,就见那个避难而居住山洞中的故人,好似此时此刻,他也再调弦乐,其声缠绵悱恻,令崔旸旸不自觉地落下泪来……

“先生,此琴木已有腐朽之迹,何不丢弃?”一书童问着旁边正在弹琴的主人。这位主人虽上了年纪,但须髯若神,风彩清秀,有山间明月之俊朗。

“唉……”那主人苦笑道,“此琴为昔日去清河,为崔氏所赠谢。岂敢忘怀!”说着,主人望向天,见皓月当空,不知怎地,这几日来总是心绪不宁。

“许是……思君尔!”主人两眼一闭,如珍珠般的泪水划落,又赶忙用衣襟擦拭。

说回崔旸旸这边,曹植奏毕。崔旸旸确也有感,于是随手写下:

人生寄飘零,彷徨临故居。

帷屏见旧物,泣涕难自已。

忍痛将户掩,哽咽心郁郁!

何望长久期,朝云且暮雨。

曹植见此诗,不好评价。确因此诗遣词造句未免俗套,且平白直叙,毫无诗趣。本想委婉批评,但没成想脱口而出,“果然!缨妹妹就不会写这样的诗!”

崔旸旸闻此也不好意思低下头,曹植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赔礼道歉。崔旸旸则说:“无妨,公子客气了。我确实自幼就没有习诗书,不懂诗文之妙。”

曹植却也只能尴尬掩饰道:“没有,此诗有情,便是善作。”崔旸旸知道他只是勉为其难,于是直白而言:“吾之文才比不得缨妹妹,实我之不足。”

曹植点了点头,“是啊!缨妹妹巧舌如簧,有三寸不烂之舌,总能说些闻所未闻之事!前几日我还与她争辩来着!你不知道啊!她植……”说着说着,曹植便不自觉地兴奋起来,露出自然的笑容。

崔旸旸听曹植如此兴致勃勃地讲他与崔缨的过往,也觉得有趣生动。不知讲解了多久,曹植才意识到自己讲离题了,又赶紧反问道:“不知姑娘此诗写给谁的呢?”

崔旸旸无奈叹息,道:“一个漂泊不定的故人……”说罢,这才喝了一口案上的酒。

曹植也不好多问,自以为也是崔旸旸亲友。转而又问:“旸旸,自从被父亲卸职后,有何感想呢?”

说到这里,崔旸旸打起精神来,振振有词道:“我知治家之败必然也!公子试想:自古以来,吴起也好,商鞅也罢,左雄也行,一旦先君薨逝,或为君主蒙蔽,则法亡矣!如何?皆因至今我们本无立法,全凭人治。使人所畏者,权力也,非法治也!如此,一旦人事变动,则何等变法皆败局已成!”

曹植听到这段慷慨陈词,倒吸一口凉气。心里更添了几分对崔旸旸的敬意,他是真的没想到崔旸旸是真的心志统一,便立定决心非娶不可。

这日,崔旸旸刚梳理完,踏出卧室在园子里随意走走,就见奴婢正在装饰红绸,这把崔旸旸看得云烟雾绕的,不知为何。只见曹植笑嘻嘻走过来,挽住崔旸旸的手,说:“吾亦言明父亲,许你我之姻亲。说是下周择黄道吉日,便于此成婚!”

这话一出,崔旸旸只觉得五雷轰顶!立马站不住脚,将要昏死过去。幸好被奴婢支撑起,崔旸旸缓了缓精神,看了看一脸欣喜的曹植,悲从中来,哭喊着“天何负我!”,跑回了自己的卧室。这外人看来,以为是崔旸旸大喜过望,所以喜极而泣。

但曹植明白崔旸旸心里有事,于是靠近崔旸旸,问道:“旸旸,你这是……”

崔旸旸见事已至此,只好不再隐瞒,如实坦白道:“公子,不敢欺瞒。余亦有仰慕之人。”曹植闻此,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万般不是滋味,他不知哪来的怒气,忿忿不平地想:“昨日许安安之事亦是如此!为何我所爱者,却我?”

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曹植压着脾气问崔旸旸哪人是谁?崔旸旸又答:“此人现避难并州,姓杨名俊,字季才。一代之良士,当世之英才。望公子大德,如许氏之故。”

曹植当然不在意她说的是那是谁,只是这么一问便知道崔旸旸确实心里有人。但对于此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的曹植而言,不敢相信自己被两个女人拒绝了各自一次。于是想着无论怎样至少自己有一次占上风,所以严厉高声道:“吾待君比远胜于杨俊待汝!”

崔旸旸闻此,心凉了一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跪下请求曹植三思,她一个人弱女子实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但此时却换来的是曹植的更坚决地回复:“婚约已定,难以更变!”

就这样,崔旸旸算是彻底走不出曹植住所,一天天只能在此园子转悠,或在自家卧房抄书研读,好生没趣。

某夜,崔旸旸百般无聊地早早睡下,只见梦中自己怀抱婴儿,想必是自己的孩子,见杨俊从远处携带礼物而来,刚要上去迎接,没想到杨俊张口贺道:“贺小公子诞辰之礼!”这句话把崔旸旸吓得不轻,又闻耳畔传来曹植的声音,“多谢,杨先生客气了。”

崔旸旸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一切,顿感无力,抱着孩子跪地而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念道:“孩子,这是孽缘啊!孽缘!”

梦境至此把崔旸旸吓醒,惊出一身冷汗,她想:“无论如何,必再明确我心,令公子知晓。不然我岂不是坐以待毙乎!”想到这里,崔旸旸赶紧起身,点亮一盏残余油灯,打开竹简,伏案写下:

《谏公子植书》

旸白:子建足下。某言思之良久,愈觉告明:天下物理皆可循,非凭空而生。所以道理发展,人人愿以力,不愿世之埋没,故而竞争。于是脱颖者,实领导也。而乃三代之英必为六之君子所代,大同必演之小康。余岂不同有孔子所太息:“公道不存,家主天下。”此非可改矣!既此则不若思之如何主,虽不能恢大道荣光,然则使人心安。夫不可致尧舜,而可比周公也!

余幼不习诗书,较之君子,无能也。故若下言有谬,望君海涵并之指正。近日偶阅《太史公书》《汉书》,忽有感悟,见“不亲而近,则亲矣!不疏而远,则疏矣!”

高祖生于农家,少时多斗鸡走狗,其父兄睨之,其才必定不及萧韩张周之人;而项王生于楚三户,率起兵首,可何以高祖成之?固要在于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王怒走范增,属众叛离。

试请公子设因果:初,周勃、灌婴检举陈平盗嫂之事。若在项王下,必驱陈平,缘人多必有理。而高祖不急,若其不能决,则交于旁人,使其自觉有用,故而上策建言者多,此乃裁定。据上可知:主君谅恕于下,下臣必忠心于上。惟有追随众,方显主君之极能!

世人无不慕强,求之权力。因不愿屈居人下,故以为位分弥高则顺从。其实不然,依余所观:职权定大于亲权。不因亲戚之故或上有高官而闭目,此不过一时之祸,终凭德才者掌天下,故何以怕之?昔闻光武帝姊湖阳公主之仆白日杀人,为董宣捕杀。虽触怒皇家,但宣行职权,若光武帝问罪,反而背职权,乱法治。今之天下,小吏惧上司为士族豪强,不敢直言。余观甚悲惜:国视亲权逾职权,殆亡不远矣!

所以光武帝之盛名超于高祖,岂惟有士人之美饰?更在光武微末之时不忙动事,攻读经史于田垄,修身之性已致标,遂举兵响应。平赤眉、灭王莽;惟己不犯错,本身之优足以令人妒,于是更始帝难按耐,步乱先错。使光武一人持旄节,便收河北。人常言光武假天幸,得以复汉天下。未免受谶纬之惑深矣!故欲人之真心,不必收入囊中,为己之私,而令其发力。当主君得下之舒心,则所慕者何止一女尔?

当随者与日俱增,则就独立可行。故而君臣如山水,若无深海,山体暴露,百姓嘲然:“嘻!山半之上绿林荫庇,山半之下岩石赤裸!”

固从之者必不改心意,而若让敌对者亦能随之,此真人才!故推汉宣霍光之事,有所议论:欲游刃有余,需四步之术:退让放权,共情他者,待彼如己,敌无困惑。试问若非汉宣主动,已行废立之霍光不亦再之?若非汉宣动情,虽迫纳霍氏,得认同霍光,如何动摇光之心乎?若非汉宣优待,霍光倍荣,此再敢不敬汉宣,非礼也!故霍光知莫再违汉武遗令,臣服汉宣之帝位。

君子贤明,当今世道处处存有“治人者”与“为人治者”,夫妻亦然。夫之言行,主导妻子,且一位一人,并无平齐。则公子无法以改娶他人,变君之人生孤独!

余愿协君子之志于腾飞,宣君子之思于四海。来时之日,君子所获之才必超于今之眼前所观。旸白。

不久,曹植就收到这份书信,阅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确实为一己之私,逞一人之能,不顾他人心意,强行决他人去往。如此,与周公之理想背道而驰矣!于是,赶紧又跑到崔旸旸住处,赔礼道歉,念道:“吾错以为女公子之心!望女公子见谅!”

崔旸旸不敢如此,再说她明白曹植到底还是个明事理的人,于是宽慰道:“公子之志本如鲲鹏,只是一时混沌,公子无需自责。”

两人正说着,就见外人传来消息:说是任兰芝之堂妹任霜前日自杀而亡,任兰芝闻此一蹶不振,哭了好几日。曹植、崔旸旸也是大吃一惊,赶紧让那人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原是“随着曹氏家业扩大,卞夫人当家,卞氏、甄氏的外族在相府待遇丰厚,谯县丁氏早已是鸡肋弃子,自然受了曹操冷落。可他们又不敢去招惹以酷法著称的西曹掾丁仪,便缠上了丁夫人的外甥女任霜,每每扮乞求怜,欲分邺地良田以置备产业。”(此段故事出自《汉魏风骨》第四卷,第十三章)

崔旸旸闻此,怒捶门框,气道:“有此贤女不能为用,反而迫其自杀!呜呼哀哉!”曹植也深以为然。但此时,两人忽然目光相对,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于是不约而同齐声说道:“查桑梓,对账簿!”

于是就这样,曹植与崔旸旸兵分两头,各查结果。之后便请曹操、曹丕、满宠三方会审公堂。

曹植一上来就声音洪亮道:“前几日儿探访任氏乡党于邺城田产,询之邻居,说是上月刮大风,其家之桑倒坠于任氏之田,毁坏任地。任氏说:此事可大可小,大则民事诉讼,小则私下了之。乡邻害怕见法,于是择小事化了,于是交出五十亩田地于任氏。”

说着,看了一眼在场的人,见无异色,于是又道:“于是儿至司天台,访记录,察上月刮大风不过三级,虽风大但只足以吹摇麦穗,而不足以将生长三十久之桑梓吹倒!故而儿立即返回任氏之田,果然邻家桑地有被人松土痕迹!余不敢耽搁,上报廷尉。”

一旁的任氏家人闻此已经汗流浃背,但依旧嘴硬,不敢承认设计私吞他人田产之事。正在此时,崔旸旸抱着两大书简,姗姗而来,举证道:“余本欲查之账簿,却发现任氏乡党确实高明,账簿做的皆能对上。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岂不闻凭空多富,汝可不喜,他人甚喜!邺城有一户富商这几日多赚十五两五十钱,余赶紧追查,便明此钱来自任氏!”

说罢,崔旸旸举起从富商那里要来的账簿,对任氏家人笑道:“又闻任氏家产,每月累积所得不过十两,为何一周之内便花了十五两!此为何理!”

任氏一家在曹植、崔旸旸双重举报下,实在没办法,赶紧跪下请求曹操的开恩。曹操示意满宠,满宠说:“此等仗姻亲之故,欺狠霸市,一当没收全部财产,二当下狱问罪,以绝后患!”

满宠眼神示意曹丕,曹丕心领神会,道:“满府君,下狱刑重矣!此后若有巧合,非人意可控,难不成也要重刑?不如罚劳,任氏有参与田产分者,以劳减刑。”

满宠又顺势而问:“敢问公子以劳减刑几何?”曹丕思虑了一会儿道,“三年足矣。”

曹操见此情此景,拍手称快道:“子建有据,子桓有理,此二子必能正法,整肃纲纪!”满宠也附和道,“二位公子能辨明真伪,实天下之幸。”

不过,这时崔旸旸恐怕此举伤了任兰芝的心,于是走到任兰芝身边,本想宽慰几句。谁知道任兰芝含泪地笑着说:“任霜堂妹,正直无私,不肯妥协,左右为难,奈何死之!妾虽生任氏,但既有错,应当罚之,此才能及时止损,保我任氏。如此妾还需感谢女公子!”

崔旸旸赶忙说不言谢,也敬佩任兰芝大义灭亲之举。任氏一门,群男竟不如两女明智!这边正说着,外面又有人来报:“并州刺史高干拒绝和谈,囚禁使者,宣言与主公决一死战!”

此言把崔旸旸吓得不轻,立马站起身来,满脸焦虑。而她不知道此刻她已经是此堂审的焦点。

曹操开始打量思考:“旸旸此女,吾必有用处”,曹丕则看着崔旸旸,盘算心想:“此女若为我所用,我业亦可有所成!”至于曹植,心生新疑惑,“避居并州之杨俊,此何人也?为何能得旸旸爱之?恐其才不能小觑!”

至于崔旸旸所爱者杨俊何人也?崔旸旸未来又该如何?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到这里,崔旸旸打起精神来,振振有词道:“我知治家之败必然也!公子试想:自古以来,吴起也好,商鞅也罢,左雄也行,一旦先君薨逝,或为君主蒙蔽,则法亡矣!如何?皆因至今我们本无立法,全凭人治。使人所畏者,权力也,非法治也!如此,一旦人事变动,则何等变法皆败局已成!”

曹植听到这段慷慨陈词,倒吸一口凉气。心里更添了几分对崔旸旸的敬意,他是真的没想到崔旸旸是真的心志统一,便立定决心非娶不可。

这日,崔旸旸刚梳理完,踏出卧室在园子里随意走走,就见奴婢正在装饰红绸,这把崔旸旸看得云烟雾绕的,不知为何。只见曹植笑嘻嘻走过来,挽住崔旸旸的手,说:“吾亦言明父亲,许你我之姻亲。说是下周择黄道吉日,便于此成婚!”

这话一出,崔旸旸只觉得五雷轰顶!立马站不住脚,将要昏死过去。幸好被奴婢支撑起,崔旸旸缓了缓精神,看了看一脸欣喜的曹植,悲从中来,哭喊着“天何负我!”,跑回了自己的卧室。这外人看来,以为是崔旸旸大喜过望,所以喜极而泣。

但曹植明白崔旸旸心里有事,于是靠近崔旸旸,问道:“旸旸,你这是……”

崔旸旸见事已至此,只好不再隐瞒,如实坦白道:“公子,不敢欺瞒。余亦有仰慕之人。”曹植闻此,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万般不是滋味,他不知哪来的怒气,忿忿不平地想:“昨日许安安之事亦是如此!为何我所爱者,却我?”

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曹植压着脾气问崔旸旸哪人是谁?崔旸旸又答:“此人现避难并州,姓杨名俊,字季才。一代之良士,当世之英才。望公子大德,如许氏之故。”

曹植当然不在意她说的是那是谁,只是这么一问便知道崔旸旸确实心里有人。但对于此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的曹植而言,不敢相信自己被两个女人拒绝了各自一次。于是想着无论怎样至少自己有一次占上风,所以严厉高声道:“吾待君比远胜于杨俊待汝!”

崔旸旸闻此,心凉了一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跪下请求曹植三思,她一个人弱女子实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但此时却换来的是曹植的更坚决地回复:“婚约已定,难以更变!”

就这样,崔旸旸算是彻底走不出曹植住所,一天天只能在此园子转悠,或在自家卧房抄书研读,好生没趣。

某夜,崔旸旸百般无聊地早早睡下,只见梦中自己怀抱婴儿,想必是自己的孩子,见杨俊从远处携带礼物而来,刚要上去迎接,没想到杨俊张口贺道:“贺小公子诞辰之礼!”这句话把崔旸旸吓得不轻,又闻耳畔传来曹植的声音,“多谢,杨先生客气了。”

崔旸旸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一切,顿感无力,抱着孩子跪地而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念道:“孩子,这是孽缘啊!孽缘!”

梦境至此把崔旸旸吓醒,惊出一身冷汗,她想:“无论如何,必再明确我心,令公子知晓。不然我岂不是坐以待毙乎!”想到这里,崔旸旸赶紧起身,点亮一盏残余油灯,打开竹简,伏案写下:

《谏公子植书》

旸白:子建足下。某言思之良久,愈觉告明:天下物理皆可循,非凭空而生。所以道理发展,人人愿以力,不愿世之埋没,故而竞争。于是脱颖者,实领导也。而乃三代之英必为六之君子所代,大同必演之小康。余岂不同有孔子所太息:“公道不存,家主天下。”此非可改矣!既此则不若思之如何主,虽不能恢大道荣光,然则使人心安。夫不可致尧舜,而可比周公也!

余幼不习诗书,较之君子,无能也。故若下言有谬,望君海涵并之指正。近日偶阅《太史公书》《汉书》,忽有感悟,见“不亲而近,则亲矣!不疏而远,则疏矣!”

高祖生于农家,少时多斗鸡走狗,其父兄睨之,其才必定不及萧韩张周之人;而项王生于楚三户,率起兵首,可何以高祖成之?固要在于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王怒走范增,属众叛离。

试请公子设因果:初,周勃、灌婴检举陈平盗嫂之事。若在项王下,必驱陈平,缘人多必有理。而高祖不急,若其不能决,则交于旁人,使其自觉有用,故而上策建言者多,此乃裁定。据上可知:主君谅恕于下,下臣必忠心于上。惟有追随众,方显主君之极能!

世人无不慕强,求之权力。因不愿屈居人下,故以为位分弥高则顺从。其实不然,依余所观:职权定大于亲权。不因亲戚之故或上有高官而闭目,此不过一时之祸,终凭德才者掌天下,故何以怕之?昔闻光武帝姊湖阳公主之仆白日杀人,为董宣捕杀。虽触怒皇家,但宣行职权,若光武帝问罪,反而背职权,乱法治。今之天下,小吏惧上司为士族豪强,不敢直言。余观甚悲惜:国视亲权逾职权,殆亡不远矣!

所以光武帝之盛名超于高祖,岂惟有士人之美饰?更在光武微末之时不忙动事,攻读经史于田垄,修身之性已致标,遂举兵响应。平赤眉、灭王莽;惟己不犯错,本身之优足以令人妒,于是更始帝难按耐,步乱先错。使光武一人持旄节,便收河北。人常言光武假天幸,得以复汉天下。未免受谶纬之惑深矣!故欲人之真心,不必收入囊中,为己之私,而令其发力。当主君得下之舒心,则所慕者何止一女尔?

当随者与日俱增,则就独立可行。故而君臣如山水,若无深海,山体暴露,百姓嘲然:“嘻!山半之上绿林荫庇,山半之下岩石赤裸!”

固从之者必不改心意,而若让敌对者亦能随之,此真人才!故推汉宣霍光之事,有所议论:欲游刃有余,需四步之术:退让放权,共情他者,待彼如己,敌无困惑。试问若非汉宣主动,已行废立之霍光不亦再之?若非汉宣动情,虽迫纳霍氏,得认同霍光,如何动摇光之心乎?若非汉宣优待,霍光倍荣,此再敢不敬汉宣,非礼也!故霍光知莫再违汉武遗令,臣服汉宣之帝位。

君子贤明,当今世道处处存有“治人者”与“为人治者”,夫妻亦然。夫之言行,主导妻子,且一位一人,并无平齐。则公子无法以改娶他人,变君之人生孤独!

余愿协君子之志于腾飞,宣君子之思于四海。来时之日,君子所获之才必超于今之眼前所观。旸白。

不久,曹植就收到这份书信,阅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确实为一己之私,逞一人之能,不顾他人心意,强行决他人去往。如此,与周公之理想背道而驰矣!于是,赶紧又跑到崔旸旸住处,赔礼道歉,念道:“吾错以为女公子之心!望女公子见谅!”

崔旸旸不敢如此,再说她明白曹植到底还是个明事理的人,于是宽慰道:“公子之志本如鲲鹏,只是一时混沌,公子无需自责。”

两人正说着,就见外人传来消息:说是任兰芝之堂妹任霜前日自杀而亡,任兰芝闻此一蹶不振,哭了好几日。曹植、崔旸旸也是大吃一惊,赶紧让那人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原是“随着曹氏家业扩大,卞夫人当家,卞氏、甄氏的外族在相府待遇丰厚,谯县丁氏早已是鸡肋弃子,自然受了曹操冷落。可他们又不敢去招惹以酷法著称的西曹掾丁仪,便缠上了丁夫人的外甥女任霜,每每扮乞求怜,欲分邺地良田以置备产业。”(此段故事出自《汉魏风骨》第四卷,第十三章)

崔旸旸闻此,怒捶门框,气道:“有此贤女不能为用,反而迫其自杀!呜呼哀哉!”曹植也深以为然。但此时,两人忽然目光相对,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于是不约而同齐声说道:“查桑梓,对账簿!”

于是就这样,曹植与崔旸旸兵分两头,各查结果。之后便请曹操、曹丕、满宠三方会审公堂。

曹植一上来就声音洪亮道:“前几日儿探访任氏乡党于邺城田产,询之邻居,说是上月刮大风,其家之桑倒坠于任氏之田,毁坏任地。任氏说:此事可大可小,大则民事诉讼,小则私下了之。乡邻害怕见法,于是择小事化了,于是交出五十亩田地于任氏。”

说着,看了一眼在场的人,见无异色,于是又道:“于是儿至司天台,访记录,察上月刮大风不过三级,虽风大但只足以吹摇麦穗,而不足以将生长三十久之桑梓吹倒!故而儿立即返回任氏之田,果然邻家桑地有被人松土痕迹!余不敢耽搁,上报廷尉。”

一旁的任氏家人闻此已经汗流浃背,但依旧嘴硬,不敢承认设计私吞他人田产之事。正在此时,崔旸旸抱着两大书简,姗姗而来,举证道:“余本欲查之账簿,却发现任氏乡党确实高明,账簿做的皆能对上。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岂不闻凭空多富,汝可不喜,他人甚喜!邺城有一户富商这几日多赚十五两五十钱,余赶紧追查,便明此钱来自任氏!”

说罢,崔旸旸举起从富商那里要来的账簿,对任氏家人笑道:“又闻任氏家产,每月累积所得不过十两,为何一周之内便花了十五两!此为何理!”

任氏一家在曹植、崔旸旸双重举报下,实在没办法,赶紧跪下请求曹操的开恩。曹操示意满宠,满宠说:“此等仗姻亲之故,欺狠霸市,一当没收全部财产,二当下狱问罪,以绝后患!”

满宠眼神示意曹丕,曹丕心领神会,道:“满府君,下狱刑重矣!此后若有巧合,非人意可控,难不成也要重刑?不如罚劳,任氏有参与田产分者,以劳减刑。”

满宠又顺势而问:“敢问公子以劳减刑几何?”曹丕思虑了一会儿道,“三年足矣。”

曹操见此情此景,拍手称快道:“子建有据,子桓有理,此二子必能正法,整肃纲纪!”满宠也附和道,“二位公子能辨明真伪,实天下之幸。”

不过,这时崔旸旸恐怕此举伤了任兰芝的心,于是走到任兰芝身边,本想宽慰几句。谁知道任兰芝含泪地笑着说:“任霜堂妹,正直无私,不肯妥协,左右为难,奈何死之!妾虽生任氏,但既有错,应当罚之,此才能及时止损,保我任氏。如此妾还需感谢女公子!”

崔旸旸赶忙说不言谢,也敬佩任兰芝大义灭亲之举。任氏一门,群男竟不如两女明智!这边正说着,外面又有人来报:“并州刺史高干拒绝和谈,囚禁使者,宣言与主公决一死战!”

此言把崔旸旸吓得不轻,立马站起身来,满脸焦虑。而她不知道此刻她已经是此堂审的焦点。

曹操开始打量思考:“旸旸此女,吾必有用处”,曹丕则看着崔旸旸,盘算心想:“此女若为我所用,我业亦可有所成!”至于曹植,心生新疑惑,“避居并州之杨俊,此何人也?为何能得旸旸爱之?恐其才不能小觑!”

至于崔旸旸所爱者杨俊何人也?崔旸旸未来又该如何?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到这里,崔旸旸打起精神来,振振有词道:“我知治家之败必然也!公子试想:自古以来,吴起也好,商鞅也罢,左雄也行,一旦先君薨逝,或为君主蒙蔽,则法亡矣!如何?皆因至今我们本无立法,全凭人治。使人所畏者,权力也,非法治也!如此,一旦人事变动,则何等变法皆败局已成!”

曹植听到这段慷慨陈词,倒吸一口凉气。心里更添了几分对崔旸旸的敬意,他是真的没想到崔旸旸是真的心志统一,便立定决心非娶不可。

这日,崔旸旸刚梳理完,踏出卧室在园子里随意走走,就见奴婢正在装饰红绸,这把崔旸旸看得云烟雾绕的,不知为何。只见曹植笑嘻嘻走过来,挽住崔旸旸的手,说:“吾亦言明父亲,许你我之姻亲。说是下周择黄道吉日,便于此成婚!”

这话一出,崔旸旸只觉得五雷轰顶!立马站不住脚,将要昏死过去。幸好被奴婢支撑起,崔旸旸缓了缓精神,看了看一脸欣喜的曹植,悲从中来,哭喊着“天何负我!”,跑回了自己的卧室。这外人看来,以为是崔旸旸大喜过望,所以喜极而泣。

但曹植明白崔旸旸心里有事,于是靠近崔旸旸,问道:“旸旸,你这是……”

崔旸旸见事已至此,只好不再隐瞒,如实坦白道:“公子,不敢欺瞒。余亦有仰慕之人。”曹植闻此,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万般不是滋味,他不知哪来的怒气,忿忿不平地想:“昨日许安安之事亦是如此!为何我所爱者,却我?”

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曹植压着脾气问崔旸旸哪人是谁?崔旸旸又答:“此人现避难并州,姓杨名俊,字季才。一代之良士,当世之英才。望公子大德,如许氏之故。”

曹植当然不在意她说的是那是谁,只是这么一问便知道崔旸旸确实心里有人。但对于此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的曹植而言,不敢相信自己被两个女人拒绝了各自一次。于是想着无论怎样至少自己有一次占上风,所以严厉高声道:“吾待君比远胜于杨俊待汝!”

崔旸旸闻此,心凉了一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跪下请求曹植三思,她一个人弱女子实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但此时却换来的是曹植的更坚决地回复:“婚约已定,难以更变!”

就这样,崔旸旸算是彻底走不出曹植住所,一天天只能在此园子转悠,或在自家卧房抄书研读,好生没趣。

某夜,崔旸旸百般无聊地早早睡下,只见梦中自己怀抱婴儿,想必是自己的孩子,见杨俊从远处携带礼物而来,刚要上去迎接,没想到杨俊张口贺道:“贺小公子诞辰之礼!”这句话把崔旸旸吓得不轻,又闻耳畔传来曹植的声音,“多谢,杨先生客气了。”

崔旸旸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一切,顿感无力,抱着孩子跪地而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念道:“孩子,这是孽缘啊!孽缘!”

梦境至此把崔旸旸吓醒,惊出一身冷汗,她想:“无论如何,必再明确我心,令公子知晓。不然我岂不是坐以待毙乎!”想到这里,崔旸旸赶紧起身,点亮一盏残余油灯,打开竹简,伏案写下:

《谏公子植书》

旸白:子建足下。某言思之良久,愈觉告明:天下物理皆可循,非凭空而生。所以道理发展,人人愿以力,不愿世之埋没,故而竞争。于是脱颖者,实领导也。而乃三代之英必为六之君子所代,大同必演之小康。余岂不同有孔子所太息:“公道不存,家主天下。”此非可改矣!既此则不若思之如何主,虽不能恢大道荣光,然则使人心安。夫不可致尧舜,而可比周公也!

余幼不习诗书,较之君子,无能也。故若下言有谬,望君海涵并之指正。近日偶阅《太史公书》《汉书》,忽有感悟,见“不亲而近,则亲矣!不疏而远,则疏矣!”

高祖生于农家,少时多斗鸡走狗,其父兄睨之,其才必定不及萧韩张周之人;而项王生于楚三户,率起兵首,可何以高祖成之?固要在于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王怒走范增,属众叛离。

试请公子设因果:初,周勃、灌婴检举陈平盗嫂之事。若在项王下,必驱陈平,缘人多必有理。而高祖不急,若其不能决,则交于旁人,使其自觉有用,故而上策建言者多,此乃裁定。据上可知:主君谅恕于下,下臣必忠心于上。惟有追随众,方显主君之极能!

世人无不慕强,求之权力。因不愿屈居人下,故以为位分弥高则顺从。其实不然,依余所观:职权定大于亲权。不因亲戚之故或上有高官而闭目,此不过一时之祸,终凭德才者掌天下,故何以怕之?昔闻光武帝姊湖阳公主之仆白日杀人,为董宣捕杀。虽触怒皇家,但宣行职权,若光武帝问罪,反而背职权,乱法治。今之天下,小吏惧上司为士族豪强,不敢直言。余观甚悲惜:国视亲权逾职权,殆亡不远矣!

所以光武帝之盛名超于高祖,岂惟有士人之美饰?更在光武微末之时不忙动事,攻读经史于田垄,修身之性已致标,遂举兵响应。平赤眉、灭王莽;惟己不犯错,本身之优足以令人妒,于是更始帝难按耐,步乱先错。使光武一人持旄节,便收河北。人常言光武假天幸,得以复汉天下。未免受谶纬之惑深矣!故欲人之真心,不必收入囊中,为己之私,而令其发力。当主君得下之舒心,则所慕者何止一女尔?

当随者与日俱增,则就独立可行。故而君臣如山水,若无深海,山体暴露,百姓嘲然:“嘻!山半之上绿林荫庇,山半之下岩石赤裸!”

固从之者必不改心意,而若让敌对者亦能随之,此真人才!故推汉宣霍光之事,有所议论:欲游刃有余,需四步之术:退让放权,共情他者,待彼如己,敌无困惑。试问若非汉宣主动,已行废立之霍光不亦再之?若非汉宣动情,虽迫纳霍氏,得认同霍光,如何动摇光之心乎?若非汉宣优待,霍光倍荣,此再敢不敬汉宣,非礼也!故霍光知莫再违汉武遗令,臣服汉宣之帝位。

君子贤明,当今世道处处存有“治人者”与“为人治者”,夫妻亦然。夫之言行,主导妻子,且一位一人,并无平齐。则公子无法以改娶他人,变君之人生孤独!

余愿协君子之志于腾飞,宣君子之思于四海。来时之日,君子所获之才必超于今之眼前所观。旸白。

不久,曹植就收到这份书信,阅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确实为一己之私,逞一人之能,不顾他人心意,强行决他人去往。如此,与周公之理想背道而驰矣!于是,赶紧又跑到崔旸旸住处,赔礼道歉,念道:“吾错以为女公子之心!望女公子见谅!”

崔旸旸不敢如此,再说她明白曹植到底还是个明事理的人,于是宽慰道:“公子之志本如鲲鹏,只是一时混沌,公子无需自责。”

两人正说着,就见外人传来消息:说是任兰芝之堂妹任霜前日自杀而亡,任兰芝闻此一蹶不振,哭了好几日。曹植、崔旸旸也是大吃一惊,赶紧让那人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原是“随着曹氏家业扩大,卞夫人当家,卞氏、甄氏的外族在相府待遇丰厚,谯县丁氏早已是鸡肋弃子,自然受了曹操冷落。可他们又不敢去招惹以酷法著称的西曹掾丁仪,便缠上了丁夫人的外甥女任霜,每每扮乞求怜,欲分邺地良田以置备产业。”(此段故事出自《汉魏风骨》第四卷,第十三章)

崔旸旸闻此,怒捶门框,气道:“有此贤女不能为用,反而迫其自杀!呜呼哀哉!”曹植也深以为然。但此时,两人忽然目光相对,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于是不约而同齐声说道:“查桑梓,对账簿!”

于是就这样,曹植与崔旸旸兵分两头,各查结果。之后便请曹操、曹丕、满宠三方会审公堂。

曹植一上来就声音洪亮道:“前几日儿探访任氏乡党于邺城田产,询之邻居,说是上月刮大风,其家之桑倒坠于任氏之田,毁坏任地。任氏说:此事可大可小,大则民事诉讼,小则私下了之。乡邻害怕见法,于是择小事化了,于是交出五十亩田地于任氏。”

说着,看了一眼在场的人,见无异色,于是又道:“于是儿至司天台,访记录,察上月刮大风不过三级,虽风大但只足以吹摇麦穗,而不足以将生长三十久之桑梓吹倒!故而儿立即返回任氏之田,果然邻家桑地有被人松土痕迹!余不敢耽搁,上报廷尉。”

一旁的任氏家人闻此已经汗流浃背,但依旧嘴硬,不敢承认设计私吞他人田产之事。正在此时,崔旸旸抱着两大书简,姗姗而来,举证道:“余本欲查之账簿,却发现任氏乡党确实高明,账簿做的皆能对上。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岂不闻凭空多富,汝可不喜,他人甚喜!邺城有一户富商这几日多赚十五两五十钱,余赶紧追查,便明此钱来自任氏!”

说罢,崔旸旸举起从富商那里要来的账簿,对任氏家人笑道:“又闻任氏家产,每月累积所得不过十两,为何一周之内便花了十五两!此为何理!”

任氏一家在曹植、崔旸旸双重举报下,实在没办法,赶紧跪下请求曹操的开恩。曹操示意满宠,满宠说:“此等仗姻亲之故,欺狠霸市,一当没收全部财产,二当下狱问罪,以绝后患!”

满宠眼神示意曹丕,曹丕心领神会,道:“满府君,下狱刑重矣!此后若有巧合,非人意可控,难不成也要重刑?不如罚劳,任氏有参与田产分者,以劳减刑。”

满宠又顺势而问:“敢问公子以劳减刑几何?”曹丕思虑了一会儿道,“三年足矣。”

曹操见此情此景,拍手称快道:“子建有据,子桓有理,此二子必能正法,整肃纲纪!”满宠也附和道,“二位公子能辨明真伪,实天下之幸。”

不过,这时崔旸旸恐怕此举伤了任兰芝的心,于是走到任兰芝身边,本想宽慰几句。谁知道任兰芝含泪地笑着说:“任霜堂妹,正直无私,不肯妥协,左右为难,奈何死之!妾虽生任氏,但既有错,应当罚之,此才能及时止损,保我任氏。如此妾还需感谢女公子!”

崔旸旸赶忙说不言谢,也敬佩任兰芝大义灭亲之举。任氏一门,群男竟不如两女明智!这边正说着,外面又有人来报:“并州刺史高干拒绝和谈,囚禁使者,宣言与主公决一死战!”

此言把崔旸旸吓得不轻,立马站起身来,满脸焦虑。而她不知道此刻她已经是此堂审的焦点。

曹操开始打量思考:“旸旸此女,吾必有用处”,曹丕则看着崔旸旸,盘算心想:“此女若为我所用,我业亦可有所成!”至于曹植,心生新疑惑,“避居并州之杨俊,此何人也?为何能得旸旸爱之?恐其才不能小觑!”

至于崔旸旸所爱者杨俊何人也?崔旸旸未来又该如何?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到这里,崔旸旸打起精神来,振振有词道:“我知治家之败必然也!公子试想:自古以来,吴起也好,商鞅也罢,左雄也行,一旦先君薨逝,或为君主蒙蔽,则法亡矣!如何?皆因至今我们本无立法,全凭人治。使人所畏者,权力也,非法治也!如此,一旦人事变动,则何等变法皆败局已成!”

曹植听到这段慷慨陈词,倒吸一口凉气。心里更添了几分对崔旸旸的敬意,他是真的没想到崔旸旸是真的心志统一,便立定决心非娶不可。

这日,崔旸旸刚梳理完,踏出卧室在园子里随意走走,就见奴婢正在装饰红绸,这把崔旸旸看得云烟雾绕的,不知为何。只见曹植笑嘻嘻走过来,挽住崔旸旸的手,说:“吾亦言明父亲,许你我之姻亲。说是下周择黄道吉日,便于此成婚!”

这话一出,崔旸旸只觉得五雷轰顶!立马站不住脚,将要昏死过去。幸好被奴婢支撑起,崔旸旸缓了缓精神,看了看一脸欣喜的曹植,悲从中来,哭喊着“天何负我!”,跑回了自己的卧室。这外人看来,以为是崔旸旸大喜过望,所以喜极而泣。

但曹植明白崔旸旸心里有事,于是靠近崔旸旸,问道:“旸旸,你这是……”

崔旸旸见事已至此,只好不再隐瞒,如实坦白道:“公子,不敢欺瞒。余亦有仰慕之人。”曹植闻此,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万般不是滋味,他不知哪来的怒气,忿忿不平地想:“昨日许安安之事亦是如此!为何我所爱者,却我?”

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曹植压着脾气问崔旸旸哪人是谁?崔旸旸又答:“此人现避难并州,姓杨名俊,字季才。一代之良士,当世之英才。望公子大德,如许氏之故。”

曹植当然不在意她说的是那是谁,只是这么一问便知道崔旸旸确实心里有人。但对于此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的曹植而言,不敢相信自己被两个女人拒绝了各自一次。于是想着无论怎样至少自己有一次占上风,所以严厉高声道:“吾待君比远胜于杨俊待汝!”

崔旸旸闻此,心凉了一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跪下请求曹植三思,她一个人弱女子实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但此时却换来的是曹植的更坚决地回复:“婚约已定,难以更变!”

就这样,崔旸旸算是彻底走不出曹植住所,一天天只能在此园子转悠,或在自家卧房抄书研读,好生没趣。

某夜,崔旸旸百般无聊地早早睡下,只见梦中自己怀抱婴儿,想必是自己的孩子,见杨俊从远处携带礼物而来,刚要上去迎接,没想到杨俊张口贺道:“贺小公子诞辰之礼!”这句话把崔旸旸吓得不轻,又闻耳畔传来曹植的声音,“多谢,杨先生客气了。”

崔旸旸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一切,顿感无力,抱着孩子跪地而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念道:“孩子,这是孽缘啊!孽缘!”

梦境至此把崔旸旸吓醒,惊出一身冷汗,她想:“无论如何,必再明确我心,令公子知晓。不然我岂不是坐以待毙乎!”想到这里,崔旸旸赶紧起身,点亮一盏残余油灯,打开竹简,伏案写下:

《谏公子植书》

旸白:子建足下。某言思之良久,愈觉告明:天下物理皆可循,非凭空而生。所以道理发展,人人愿以力,不愿世之埋没,故而竞争。于是脱颖者,实领导也。而乃三代之英必为六之君子所代,大同必演之小康。余岂不同有孔子所太息:“公道不存,家主天下。”此非可改矣!既此则不若思之如何主,虽不能恢大道荣光,然则使人心安。夫不可致尧舜,而可比周公也!

余幼不习诗书,较之君子,无能也。故若下言有谬,望君海涵并之指正。近日偶阅《太史公书》《汉书》,忽有感悟,见“不亲而近,则亲矣!不疏而远,则疏矣!”

高祖生于农家,少时多斗鸡走狗,其父兄睨之,其才必定不及萧韩张周之人;而项王生于楚三户,率起兵首,可何以高祖成之?固要在于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王怒走范增,属众叛离。

试请公子设因果:初,周勃、灌婴检举陈平盗嫂之事。若在项王下,必驱陈平,缘人多必有理。而高祖不急,若其不能决,则交于旁人,使其自觉有用,故而上策建言者多,此乃裁定。据上可知:主君谅恕于下,下臣必忠心于上。惟有追随众,方显主君之极能!

世人无不慕强,求之权力。因不愿屈居人下,故以为位分弥高则顺从。其实不然,依余所观:职权定大于亲权。不因亲戚之故或上有高官而闭目,此不过一时之祸,终凭德才者掌天下,故何以怕之?昔闻光武帝姊湖阳公主之仆白日杀人,为董宣捕杀。虽触怒皇家,但宣行职权,若光武帝问罪,反而背职权,乱法治。今之天下,小吏惧上司为士族豪强,不敢直言。余观甚悲惜:国视亲权逾职权,殆亡不远矣!

所以光武帝之盛名超于高祖,岂惟有士人之美饰?更在光武微末之时不忙动事,攻读经史于田垄,修身之性已致标,遂举兵响应。平赤眉、灭王莽;惟己不犯错,本身之优足以令人妒,于是更始帝难按耐,步乱先错。使光武一人持旄节,便收河北。人常言光武假天幸,得以复汉天下。未免受谶纬之惑深矣!故欲人之真心,不必收入囊中,为己之私,而令其发力。当主君得下之舒心,则所慕者何止一女尔?

当随者与日俱增,则就独立可行。故而君臣如山水,若无深海,山体暴露,百姓嘲然:“嘻!山半之上绿林荫庇,山半之下岩石赤裸!”

固从之者必不改心意,而若让敌对者亦能随之,此真人才!故推汉宣霍光之事,有所议论:欲游刃有余,需四步之术:退让放权,共情他者,待彼如己,敌无困惑。试问若非汉宣主动,已行废立之霍光不亦再之?若非汉宣动情,虽迫纳霍氏,得认同霍光,如何动摇光之心乎?若非汉宣优待,霍光倍荣,此再敢不敬汉宣,非礼也!故霍光知莫再违汉武遗令,臣服汉宣之帝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品媒官 汉末反贼 永劫无间之君临天下 沙盒第一盗贼 拥有魔王基因的我,真没想吃软饭 全职高手:烟雨老板,娶云秀为妻 众神世界从机械神座开始 全民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生死狙击变异危机之死神系统 全民领主:开局一个破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