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使团入城
夜已经深了,深宫中的御书房却灯火通明,在黑夜中熠熠生辉。
庆国的皇帝陛下勤于政务人尽皆知,长居御书房已是常态,后宫的妃嫔们独守空房亦然成为了习惯。
特别是那位尊贵的皇后,与陛下相敬如宾,敬到鲜有相见,即便同居宫中,却也很难让人寻到琴瑟和鸣的共同点。
今夜堆积的奏折尚多,庆帝粗略翻阅,挑着重点浏览。
过了一会儿,终于挑出几份置在软塌上,庆帝晃晃悠悠斜着身子躺了上去。
一边翻阅着,一边对着御书房里的第二个活人说道:“北齐那边情况如何?”
此时候在书房内的并不是总管侯公公,而是一位姓姚的太监,这位太监在宫里的地位远不如前者,但在陛下心里的地位却远远超过前者。
因为侯公公可以服侍宫里的很多人,而姚太监却只能服侍天子一人。
“禀陛下,北齐那边的探子确实传来一则重要消息,走私的案子不只有长公主殿下参与在内,还有二皇子。”
这位姚太监与侯公公一般无二,十分擅长察言观色,但在这等大事上,不论陛下是何情绪反应,他能做的就只有面无表情的如实相告。
事实上,庆帝的神情得确震了一下,将惊讶表现在日夜操劳的脸上。
太子依附长公主,庆国朝堂上下无人不知,庆帝自然也是心中有数,且并不排斥。
因为这位皇帝陛下深知妹妹在权术上颇有研究,所以打心底里十分赞同太子明面里与她的来往,至少在未来储君的培养上会大有所益。
然而讳莫如深的庆帝也实实在在没想到,妹妹内地里玩弄的手段竟要比他想象的大胆太多,将两个孩子都套了进来。
姚太监佝偻着身子,观察着圣上的神色,由一开始的疑惑转而到后面的开明,他所认为的愤怒从始至终没有展现出来。
皇帝陛下貌似连这事也接受了。
“朕有时候也搞不懂她到底是为了我,还是为了谁。”庆帝说完这话,将头埋在奏折中。
显然在他看来,长公主的举动有迹可循。
太子需要磨刀石,所以她才会一直暗暗的将二皇子扶持住,让他达到哥哥所需要的作用,至少,目前的庆帝毫无疑问是这样想的。
这桩生意渐渐浮出水面,需要考虑的也就大为增加,庆帝扬了扬眉:“范闲是如何从北齐皇室嘴里套出来的?”
姚太监立马回答道:“范律郎接过了这桩生意,并保证不会中断。”
庆帝皱了皱眉头,似乎在思考,但他思考的显然不是范闲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这孩子懂事理,会变通,做出匪夷所思的结果再正常不过。
“监察院那边赞同了?”庆帝问出了他的思考点。
“一切都是监察院的安排。”
“陈萍萍那老家伙暂且不论,林若会赞同?”无异于卖国的举动,庆帝很难相信一心正义的孩子会做出改变,而不是表达愤怒的抗议。
“其实陈院长在此事上也是摇摆不定,但林大人从始至终都是主张这样的行为的。”
姚太监说完这话,庆帝合上奏折,陷入深思。
他挥了挥手,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召林若入宫一问的举动。
但想了想,庆帝还是止住在深更半夜折腾人的心思,意味不明道:“监察院这先斩后奏的权利怕是过了些。”
事关国事,为了些分寸银子,莫不成要让他这皇帝也做着卖国的行径,不免过于荒唐。
“陈院长认为庆国不应与北齐有任何来往,两国走私一事,更应彻底断之。”姚太监直接明了转述监察院里的意见。
“不过,林大人的意见恰恰相反。”
“他到底是怎么看的?”庆帝寒声道,将手中的奏折随手扔在软塌上。
姚太监不露慌忙,恭敬道:“林大人认为,将走私搬到台面上来,形成光明正大的贸易,便不会有何影响了。”
庆帝眼前一亮,还是询问道:“理由呢?”
姚太监又抱过一堆奏折放置桌上,夹带着不少密封的文档。
“禀陛下,这是由监察院所整理的这些年内库与北齐走私所获得的收额,其中大部分流到江南明家与二皇子殿下手中,相当可观。”
庆帝随手翻了几页,即露出微微吃惊的神色,沉声道:“还真是天大的财富。”
“除此之外,林大人还整理了不少关于东夷城的贸易情况。”
“他是何意?”
“林大人是说,内库在江南的生意,参与的不应只有齐人,还应有东夷人。”
“想得真好,他可问过庆国的子民?他连陈萍萍都说服不了,还敢来提醒朕。”庆帝貌似有些不悦。
御书房陷入了平静之中,许久后,庆帝忽然抬起头来:“信阳那边是何情况?”
姚太监连忙道:“自青州城外一战后,长公主就未曾有任何出格的举动了。”
“北齐的消息想必也传过去了,她就没有针对江南的动作?”
“暂时没有。”
庆帝冷笑一声:“明家,或许是她最自信的底牌了。”
随即又道:“从现在开始,承泽那边也得时刻注意情况,特别是与信阳的来往。”
姚太监点了点头,领了令。
“对了,范闲也该回来了,奏…”庆帝稍微顿了一下,笑道,“险些忘了,朕的长子也要回来了。”
“明日一早召陈萍萍入宫,朕得找他聊聊。”庆帝迅速转了个话题。
姚太监颇有些不知所谓道:“那林大人呢。”
庆帝挥了挥手,困乏道:“让他去负责迎程的事宜去。”
监察院的人负责不相干的迎程事宜,所有人听了都会猜想,里面含着刁难与斥责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