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忙得冒烟了
秋招情况?
宁小婧愣住了,老板回来前,他就预料到了老板可能会先来公司处理各种资料和工作。
也做好了相关准备。
但招聘方面,一直是人事在负责,秋招也一般都是学生,老板除了招聘高管时会参与面试外,也很少过问学生招聘的事。
她略微有点局促的说道:“秋招已经快结束了,相关资料还没来得及汇总。”
郭阳想了想,说:“秋招进来的学生是公司重要的新鲜血液,回头整理份名单给我,学校、专业、岗位等,有家庭出身等背景资料更好。”
05年的大学生还是很金贵的,如果是在沿海地区,有技术傍身的毕业生,怎么也得几千块钱。
但这是在西北,还是农学专业,工资自然没有那么高。
前世郭阳毕业后就曾认识一个师兄,也是05年毕业的,当时他有两份工作选择。
一是去兵团连队,另一个则是学校教授开办的玉米种企。
师兄最后去了教授的种企,原因是每个月的工资有600块。
当然,十几二十年后,这也成了他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
嘉禾集团的招聘生源来自西北的各大农校,但相比进企业,这些人更热衷于进体制内。
有些有抱负的研究生甚至会响应号召,去支援边疆艰苦地区建设,多年后,大部份人也有了很好的政治前途。
不是各地农业局的局长,就是县长,甚至更高的位置。
为了和体制内以及科研院所竞争生力军,嘉禾也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工资。
大学生愿意来就能每月拿1000元,学校越好,学历越高,待遇越高。
回过神来。
宁小婧虽然感觉很繁琐,但老板交待了,自然得去做。
将一些需要处理的文件放下后,宁小婧脚踩高跟鞋,暗骂了句老光棍,便蹬得地板咚咚作响的离去了。
郭阳怪异的看着她的背影,即使穿着外套,也能看出身材姣好。
只是脾气有点古怪。
咋的?老板给你安排点工作,还有意见了?
在椅子上舒服的坐下,那两穗玉米棒子还在,但没有盘出包浆。
略微缓了下,郭阳就开始处理工作,一直忙到傍晚。
罗修出现在办公室提醒他,“老板,该下班了。”
郭阳抬头,透过窗户发现天快黑了,看了看时间,也才6点过。
起身开窗透透了口气,扑面的冷风就拼了命的灌进来。
室外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看着夜色下略显神秘的祁连山,郭阳想着基层应该也调整了作息。
入冬前的各项工作也不知怎么样了。
“走吧,先吃饭。”
郭阳出来时,发现宁小婧还坐在工位上忙活着,开着空调,其身上的外套也脱了下来。
露出洁白色的毛衣。
郭阳凑近看了眼,应该是在整理校招新入职员工的信息,皱了皱眉。
“这些完全可以让人事部门整理好再给你啊!”
宁小婧抬头说道:“子公司发上来的,稍微整理补充下。”
郭阳还是觉得有问题,但也没多说什么,“走,先去吃饭?”
“吃什么?”
“食堂啊,好久没吃,怪想念的。”
宁小婧瘪了瘪嘴,“你们去吃吧,我再加会儿班。”
“怎么?食堂吃腻了。”
“没有,我就是想到工作还没完成,浑身就不舒坦。”
郭阳也不知她哪根筋没对,难得搭理,和罗修去食堂美美的喝了碗羊肉面粉。
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宁小婧已经走了,倒是关于新员工的文件资料放在了他桌子上。
郭阳就这么拿起来看了看。
校招的总人数涵盖大专院校,总共282人,看着好像不少,但细分下来还是太少了。
尤其是苜禾和天禾。
天禾现有员工2262人,但此次招聘的高校学生却只有81人;
苜禾现有员工878人,校招的人数同样只有38人;
丰凯农机目前稳定在6000人上下,这次升级扩张后,预计还要增加两三千人,这次也招聘了117人;
全王生物总共200余人,也新进了20人。
…
总体来说,嘉禾的人员学历结构太过于不合理,尤其是基层。
比如说,制种基地的老技术员或者基层的销售人员,很多还只是高中,甚至初中学历。
郭阳虽然不是唯学历论,但对大公司来说,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尤其是想自建制种基地,必然离不开规模化、农机化、智能化,肯定是学历越高越合适。
苜禾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美利坚,一个3万亩左右的苜蓿草场,只需3-5個人,就能完成所有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管理。
苜禾呢?
平均每一万亩,需要8-9个能熟练操作农机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这还不包括加工、储藏、运输等等。
算下来,每万亩的人工需要17-18个人。
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