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国王学院竟然还有高手?
1909年3月1日,李奇维以伦敦国王学院物理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的身份,正式来学校报到入职。
他的到来让物理系的师生们全都兴高采烈。
李奇维笑着和所有人打招呼,并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表示要带着国王学院物理系迈向更高的台阶。
顿时引起台下的一阵掌声。
接下来,他又单独拜访了物理系目前的讲师和教授们。
其中一个人让李奇维大为诧异,没想到国王学院还有隐藏的高手。
“你好,巴克拉教授。”
“久仰你的大名。”
32岁的巴克拉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布鲁斯竟然知道自己。
他感觉到受宠若惊,连忙回礼。
“你好,布鲁斯教授。”
“非常欢迎伱的到来。”
“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
李奇维笑了笑,温和地说道:“巴克拉教授,前两年你和亨利·布拉格教授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非常精彩。”
“布拉格教授还是我的博士毕业答辩评审老师呢。”
“他的犀利我是深有体会,能与他一较高下的一定是高手。”
巴克拉被李奇维夸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脸色变的潮红,显然非常激动。
李奇维那是谁?
物理学第一天才,量子论和相对论创始人,第一届物理诺奖得主。
还有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质能方程、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等等顶级成果。
能得到对方的夸奖,巴克拉简直和吃了蜜一样。
这就是物理顶级大佬的影响力。
李奇维笑着看向对方,心中感慨。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了。
随便一句话就让未来的大佬受宠若惊。
巴克拉可不是什么小卡拉米,真实历史上,他也是获得诺奖的大佬。
李奇维口中的争论也和x射线有关。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物理学的巅峰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那么次一级的就是x射线、放射性、原子及电子研究这三大方向。
其中x射线更是在初期引起最多的关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有5个诺奖与之相关。
1901年,伦琴因为第一个发现x射线,而获得物理诺奖。
此后,物理学家一直对x射线的本质进行研究。
它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注意,这里的波还是粒子的区别,与光的波粒二象性不是一个概念。
光即便能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但此时的物理学家依然认为它的本质是波,粒子性质只是它的某种行为而已。
光和电子、原子这样的物质实体,有本质的区别。
物理学家们争论x射线的本质,粒子指的是像原子电子一样的实体存在,而不是波动。
李奇维当初在欧洲放射学会议上,大胆预言x射线是一种波。
当然,因为没有实验支撑,在场的人只是把那个预言当成大佬的直觉。
巴克拉1900年入职国王学院,从1902年就开始研究x射线了。
他通过研究x射线的散射和偏振现象,趋向性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动。
但是这种证据是不充分的。
几百年前,牛顿和一众光学大佬,就对光的本质进行了争论。
仅仅是散射和偏振的话,粒子说也能解释。
注意,此时物理学家并不知道x射线是光的一种,不然也就没必要争论了。
所以,支持x射线粒子说的亨利·布拉格教授站了出来。
他不仅用粒子说解释了散射,还假设x射线粒子具有旋转性,这样就能解释偏振现象了。
于是,双方各执一词,在1907年-1908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辩论的主战场,就是《自然》杂志。
双方你来我往,隔一段时间就发表论文,证明各自的观点。
巴克拉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
而亨利·布拉格坚持认为,x射线是由电子和正电荷组成中性电偶极。
两人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有各自的实验事实支撑。
这种争论虽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实历史上,劳厄受到巴克拉关于x射线偏振和波动观点的影响,在1912年发表了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
劳厄发现x射线在经过某种特殊的晶体物质时,会产生衍射纹。
这个实验结果有力证明了x射线是一种波动,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
为此,劳厄获得1914年的物理诺奖。
接下来,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这父子俩对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布拉格定理)。
从此开辟了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新领域。
这项技术也为后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故事也很精彩,和伦敦国王学院有密切关系。)
布拉格这个名字也成了结晶学的同义词。
因此,布拉格父子获得了1915年的物理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