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李耀邦,20岁,广东人,物理成绩68分。他是华夏最早出国学习物理的人之一,于191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密立根方法测定了固体粒子带电电荷的绝对值。
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第二位,张贻惠,18岁,安徽人,物理成绩65分。
1914年,他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工作。
1924年回国,创建京师师范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
积极宣传和推动国内的度量衡统一工作。
第三位,颜任光,16岁,海南人,物理成绩62分。
1918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京师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
从事气体离子运动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
而且他擅长研究仪器仪表,特别是多种电表的设计制造,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完三人的生平后,李奇维如获至宝。
虽然没有遇到那种能考上90分的天才,但是他已经很满意了。
入学考试物理科目的难度虽然较低,但李奇维估计只有王季烈这种有基础的人,才能考90分以上。
而李耀邦三人此刻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能有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看来他们在考试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不然凭借他们的年纪,应该做不了几题才对。
虽然在未来他们不是成就很高的物理学家,但却是物理教育家,非常符合李奇维现在的迫切需求。
于是,李奇维准备亲自指导这三人,让他们成为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
而化学科目,王季点竟然考出了惊人的95分,完全符合特招的要求了。
李奇维忍不住惊呼,果然不愧是以后的科学世家,很猛。
并且化学科目还有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名叫王琎,虽然只有16岁,但化学却考出了85分,徐启泰在评语中大肆夸赞王琎。
这时,李奇维已经知道了王琎的所有信息。
他不由得感叹,是自己小视天下英雄了。
王琎所在的宁溪王氏,几乎就是王季烈所在苏州王氏的另一个翻版。
又是一个强横至极的科学世家。
王琎本人是华夏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其毕生致力研究华夏化学史。
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化学也是李奇维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王琎的加入,能为他分担不少的心力。
再加上徐启泰的家族在化学领域也有深厚底蕴,化学这一块暂时是够用了。
本次入学考试,除了这四个优秀苗子外,剩下的就比较普通了。
但是李奇维并没有厚此薄彼,就不看重其他人了。
历史已经改变,也许在他的教导下,其余的学生中或许能出现更加惊才绝艳的存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太多了,也许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或者领路人。
而李奇维就是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经过综合的评估和计算,通过入学考试的一共有27人。
这27人将成为黄埔理工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
看惯了后世大学招生,一招就招几千人的规模,李奇维突然感觉有点不适应。
但其实27人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哪怕再过几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物理系招生也不超过50人。
因为有了李奇维这尊大神,才让黄埔理工大学的名气非比寻常,吸引更多的人来求学。
几十年后,无数学子疯狂羡慕1904年的那27人。
因为他们是李奇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学生,所有人都受到过李奇维的指点,有些甚至还辩论过。
而这种在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未来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甚至带上了某种信仰般的力量。
这27人都为自己是黄埔理工的首届毕业生而自豪。
但是私下里,他们都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