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华夏的物理学史时,都习惯从民国成立开始。
真实历史上,1913年,京师大学开办物理学专业,这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导下,华夏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1916年毕业。
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了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建立。
真正开展物理学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
当时国内本土的物理学有四条最主要的发展轨迹。
第一条是华清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执掌下,利用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吸引了强大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华清大学物理系为国内的物理学培养了一批细分学科创始人,如钱学森等。
仅在抗战前毕业的9届53名大学毕业生中,后来就出了9位华夏科学院院士,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华夏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再也不能复现了。
第二条是燕京大学物理系。
这所教会大学在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当校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校实行自由教学。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养物理教师。
1934年前,燕大毕业的学生全部做了教师。
这为后来华夏物理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底蕴。
第三条是京师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京研物理所)。
1931年,严济慈被聘请为京研物理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养出了钱三强等十余位物理学家。
第四条是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虽然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是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处于漩涡之中。
从而导致物理系主任频繁更迭,影响了正常教学。
直到1933年,饶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崭露头角。
但随即抗战爆发,京大的教学又被打断,因此始终没有画出一条完整的物理学发展轨迹,甚为遗憾。
抗战前六七年,事实上成为华夏物理学乃至华夏学术的“黄金时期”。
后来,华夏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说道:
“八余年的抗战,使萌芽的华夏物理学夭折,至战后复员重拾起来,损失者非八年时间,而系发展的锐气及持续性也。”
以上这四条路径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有国外的留学经历,美国最多。
有的人最后回来了,有的人最后没有回来。
这就是华夏接下来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发展情况。
但是如今李奇维是在190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物理学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时期。
何育杰和夏元瑮还是毛头小子,变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对于华夏物理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现在站在李奇维面前的王季烈,点亮华夏物理学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方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物理研究,也没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华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华夏物理学发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于1873年出生,今年31岁。
1894年,考中举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和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
1900年,王季烈翻译了樱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并将书名定为《物理学》。
是他将“物理”二字选为“physics”的国文名称。
在此之前,“physics”的国文名称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词,也并非王季烈生造的,汉语早已有之。
《周书·明帝纪》中记载:“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
在这本《物理学》中,内容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磁学、电学等。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直线运动、物质、重力、向心力、绝缘体、蓄电池等。
这些物理学名词一直沿用到后世。
该书由江南制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教科书。
接着,王季烈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物理学教学工作。
但是在李奇维没有回来之前,王季烈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就和徐启泰的爷爷徐寿一样。
导致何育杰在编写他自己的《物理学》时,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还有这本书。
而李奇维也不知道,华夏物理学界还有这号人物。
要怪就怪此时大清的交流方式太简陋原始了,连电报都没有多少。
现在李奇维看见王季烈,当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你好,王季烈,你我素不相识,今日找我有何事情吗?”
“而且你自称学生,看伱打扮,想必走的是科举一途。”
“我连四书五经都背不全,当不得你的自谦。”
王季烈依然恭敬地说道:“您在物理一道上的成就,足以称为大宗师。”
“而且您还是当今皇上的老师,那自然就是全天下读书人的老师。”
“古语云:达者为先。”
“季烈虽然痴长您几岁,但是论学问,却远远不及您。”
李奇维乐了,笑道:“你既然知道我的事迹,就明白我不喜欢国内那一套繁琐的规矩。”
“你我年纪相差不大,平辈称呼即可。”
“不知王兄此次前来指教?”
王季烈内心震惊,心想这位大佬果然和传闻中一样,是个深度西化的物理大宗师。
明明已经有这么高的地位,对待自己还如此平易近人。
这和他平时见到的那些官员,简直判若两人。
于是,王季烈也就不再矜持,笑着说道:“李兄果然乃人中龙凤之姿。”
“我前段时间看到《科学周刊》的报道,对李兄的气魄和才华深感敬佩。”
“故特意来此学习一二。”
“实不相瞒,在下几年前在江南制造局时,也做过一些物理学的相关工作。”
“当我看到李兄你的弟子,何育杰编写的《物理学》时,顿时惊为天人。”
“说来惭愧,在下也曾翻译过一本书,名为《物理学》。”
“但是与何育杰的比起来,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
李奇维配合着表现出惊讶的神情,三两下就让王季烈把自己的经历说个底朝天。
“想不到国内物理学还有王兄你这样的大才。”
“失敬失敬。”
“如今我的黄埔理工大学正在招生,同时招聘老师。”
“王兄若不嫌弃,我以教授之职虚位以待。”
王季烈一阵心动,他来之前,就对黄埔理工深入了解过。
这所由当今帝师创办的私人大学,注重自然科学技术的培养,很符合他们王家的理念。
但是,他现在却不能答应。
“承蒙李兄厚爱。”“但是今年年末我就要赴京参加会试。”
“若是不中,在下一定来黄埔理工大学谋个差事。”
“到时候还希望李兄能收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