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慈禧召开新政朝会
就在李奇维规划黄埔理工大学时,广东学政于式枚也没有闲着。
他将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整理并润色后,便动身出发,北上面圣,呈奏这份纲要。
从广州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直达天津塘沽,然后马不停蹄赶往京城。
1903年4月15日,于式枚终于顺利抵达京城,并下榻在贤良寺,等待明天的朝会。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里,对古代皇帝最熟悉的事情,恐怕就是上朝处理政务了。
有的皇帝懒惰,二十年不上朝;而有的皇帝是工作狂,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上朝处理国家大事。
清代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及万寿节,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等。
大朝是一种单纯为体现国家礼制而设立的朝会制度,皇帝在朝会上不会处理任何政务。
说白了就是一种仪式,一年只有三次。
而常朝则是为处理日常政务而设立的一种例行制度,也叫“御殿听政”。
根据皇帝的喜好不同,常朝的时间也不同。
但总体来说,常朝每个月会举行三四次。
可以看到,哪怕是常朝,时间也很少,皇帝几乎不可能处理太多事务。
所以,在大朝和常朝之外,还有一种朝会,叫“御门听政”。
它才是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朝会形式,后世影视作品中所谓的“上朝”都是指御门听政。
至于御门听政的地点有太和殿、乾清宫、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等。
到了清末晚期,由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再加上西学冲击,清朝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朝会的程序和流程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大起”就是一种特殊的朝会,也叫“御前会议”。
皇帝为了应对重要的政治与外交问题,召见军机大臣、全体部院大臣,甚至有时把官员等级放的更低。
御前会议往往参加的官员人数众多,讨论的都是重大问题。
此外,因为慈禧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垂帘听政的制度,即太后临朝听政。
朝会的地点也经常转移到慈禧的居所,仪鸾殿。
所谓的御前会议,其实也就是慈禧主导的会议。
而光绪一般会在乾清宫或者坤宁宫召见臣子。
当然现在的他已经被软禁,住在瀛台,只有需要他参加朝会时,慈禧才会派人去接他回紫禁城。
怎一个惨字了得。
4月16日,紫禁城。
上午巳时一刻(十点十五),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在仪鸾殿东暖阁召开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御前会议。
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员参加,还有不少从京外赶来的官员,于式枚就在其中。
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新政的实施情况。
仪鸾殿是南北朝向,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背窗向北坐,众多大臣则依次跪在御案旁。
众臣跪地叩礼后,光绪和慈禧让众人平身,会议开始。
慈禧在明黄色的珠帘子后,影影绰绰,让人看不清她的表情。
三年前,就是在这里,她和百官商讨对八国联军宣战一事,结果就是被揍得屁滚尿流。
如今,她又要在这里听人讨论,她最反感的新政改革。
慈禧的内心很不舒服,却又无可奈何。
她善于玩平衡政策,但当群臣众口一词,一致同意某件事后,她也只能妥协。
政治是很复杂的。
而反观光绪,此刻却显得意气风发,总算找回了一点当皇帝的感觉。
让你们当初都不支持我的变法,现在还不是得乖乖照做。
他的内心极度畅快,倒想看看你们这帮人把新政搞成什么样了。
庆亲王奕劻首先出列,他是新政的负责人,一切结果都由他上报。
奕劻首先对慈禧和光绪拍了一通马屁,赞叹太后和皇上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让大清重新恢复元气,国力蒸蒸日上。
然后又大肆美化新政的成果。
其中重点讲述了慈禧最在乎的新军编练情况。
“启禀太后和皇上,如今编练新军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全国各省都已经逐渐成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奴才斗胆上奏,希望朝廷能设立练兵处,统筹全国新军之编练事宜。”
说罢,奕劻便低头双手呈上一份计划书,由李莲英拿走,送到慈禧面前,看完后再给光绪看。
珠帘后传出一道声音:“你做的不错。”
“我大清要是早有这样一支新军,也不至于被洋鬼子们欺负成那样。”
“可见伱们平时都是懒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群臣顿时惶恐,虽然内心吐槽,还不都是你个老妖婆的锅,但绝对不能表现出来。
“奴才(臣)万死!”刷完,齐刷刷跪下。
“好了,都起来吧,今天是来讨论事情的,不是让你们来磕头的。”
“剩下的事情,皇帝你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