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制造砖坯的同时,陆子龙又抽调了50名族人和他一起在河边附近的山坡上修建砖窑。
陆子龙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选择在山坡的迎风面,依靠山壁沿地形挖掘建设砖窑。这里排水良好、通风干燥,不容易被雨水或山壁渗出的水侵蚀破坏,是一个理想的建设砖窑的场地。
陆子龙最初制陶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平地堆烧法”。
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窑内温度不高,大约只有700c左右,得到的陶器强度较差,很容易破损,成品率低。
要提高陶器的强度,和制造耐用的城砖,就必须提高窑内的温度,因此陆子龙这次准备做一个立式窑,这样窑内温度就能达到1000-1300度,能够烧制青砖和陶瓷。
当然要修建这样的立式窑,也是需要建材的,于是在正式建砖窑前,他让工匠们采用原来的“平地堆烧法”将阴干的砖块烧出了几千块陶砖(其实就是红砖用来建造立式砖窑。
陆子龙带领族人在山体缓坡上,利用自然山势,设计了一个立式倒焰窑,这个窑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室、窑床、烟道等结构构成,通长约 10 米。
窑门砖筑券顶,高宽约 1.1 米,既达到聚热效果,又便于装坯取砖。
而火膛呈喇叭形。窑室,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口部径长约 4 米、距火塘深约 4 米,可装烧一千块砖。
窑床高于火膛约 1 米,平面呈半月形,长径达 3 米,外围有平底沟槽作排水之用。
烟道位于窑室后部,先挖槽再砌砖与窑室隔开,下口宽 2 米,有砖砌吸烟孔,自下而上喇叭形收缩成长 1米、宽 0.5 的长方形,既增大了烟道的吸力,又不会造成热量流失。
窑门外两侧均有用砖石垒砌的护墙,窑门前操作间与地表平齐。
修建这个砖窑陆子龙用去了5天的时间。在砖窑修建好后,他先将这个窑预热了一下,检查窑壁修建的是否结实。
把窑体上裂出的缝隙用陶泥填满。待这座窑壁干燥后就能可以入窑烧砖了。
几天后,窑壁干燥了。陆子龙将阴干的砖块放入砖窑,码放整齐,砖与砖之间留有缝隙,好让炉火均匀的通过每个砖块,砖块由地而向上竖直堆放,直到窑口,除透气孔外将窑顶用泥封死。
然后在窑门放入木柴点火烧窑。
点火后陆子龙时刻关注窑内火焰的颜色,火焰颜色由红黄逐渐转成橙黄色,说明窑内的温度逐渐在上升,此时窑内的温度在700度左右。
当窑内火焰转变成明亮的白色后,就保持住这个火力,此时窑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1000度以上,持续经过十天的烧制后,坯体被烧结。若此时慢慢熄火,外界空气进入窑内,出来的是我们常见的红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