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齐王只是反叛者中最逼近京师的一个,其余的,比如西北的萧将军,还有陇西的赵氏一族,威胁也很大。
王丞相一直都知道皇帝忌惮萧将军的军权,他也觉得应该削去萧将军的军权,否则长此以往,萧家就成了西北的土皇帝了。
但王丞相没想到皇帝会采用如此激烈的手段,直接派亲信过去准备陷害他通敌卖国。
要是他提前得知皇帝的动作,一定会阻止他的。
因为王丞相更倾向于为萧将军封侯。
皇帝犒赏有功之臣,到时候宴席上一番暗示,萧将军很大可能主动交出军权。若是不交,再采取激烈手段也可以啊!
退一万步来说,皇帝真要是不想封侯,那也是先把人骗回来再做打算。哪有人还在西北,直接派人去对方的地盘上做手脚的,那不是擎等着被抓把柄呢吗。
到时候不仅没有办成事儿,反倒是惹了一身腥。
而事实也正如王丞相所预料的那样。
萧将军一发现皇帝对自己起了赶尽杀绝的心思,立刻就抓住了前来做手脚的几人,当即就纠结了萧家军起名谋反。
西北的军队当然不止萧家军,事实上萧家军不过数千人,但从萧家军里出来了许多校尉副将。
这些人对萧将军忠心耿耿,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他。
通过这些校尉副将,萧将军控制住了整个西北军队。至于少部分没有被控制住的,萧将军不忍心杀死这些士兵,迫使他们解甲归田了。
对这些士兵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好事。
萧将军世代在西北守卫边境,西北的百姓本来就很信任他。
皇帝要逼死萧将军的消息一传出来,所有人立刻就倒戈到了萧将军的一边。也就是说,没费什么力气,萧将军就控制住了西北的局面。
萧将军麾下的谋士劝其前往中原,谋取大事。
但萧将军并没有这样的野心,所以打算守住西北,只做个藩王。
而陇州的赵氏一族,本是当地的乡绅。
当年陇西大旱,朝廷却要加重赋税。
百姓们苦不堪言,准备外出逃荒。但连前行的粮食都不够吃了,于是纠结起来,准备去抢富户们的粮食。
赵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而且因为他们守卫充足,当地百姓并没有成功。
但在这个过程中,赵家的家主赵文彦预感到了朝廷的衰败,直接揭竿而起,站在了流民的一边。
他依靠开仓放粮收拢了一波民心。等自家粮食用完之后,带着流民去抢其他富户的,边抢边往东边来。
而在路上,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大。
赵文彦读过书,自己本身并不是莽汉。每到一个新地方,他都会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将此地变成自己的大本营。
他不追求前进的速度,而是求稳。毕竟自己正在干的可是会杀头的大事,全族所有人的性命都维系在这件事上。至于最后会不会被杀头,只能由最终的结果决定,所以一切求稳。